促销!降价!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消费盛宴即将登场。
为何促销总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商家又是怎样借助促销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那些常用促销方法背后的秘密。
一、围绕价格做文章
各类促销的本质,其实都是想让消费者产生“占便宜”的感觉。
1、满减(代金券)与心理账户
同一件商品,“1000元打8折”和“满1000减200”,虽花费相同,但给消费者的印象却大相径庭。
这背后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心理账户”由诺贝尔学者理查德·塞勒提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会把支出和收益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且这些账户大多互不连通。
所以,人们对金钱的看法是主观的,消费者对价格的认知是通过与内心账户对比产生的。
比如,“1000块的衣服能买,但不愿多付8块运费(运费不在消费预期内)”“超市结账时,2毛钱的购物袋让人不爽(购物袋不在消费预期)”“跟朋友吃饭花几百不心疼,但点外卖没满减就不行(吃饭属于社交账户,外卖属于日常生活账户)”等等。
用这个理论就能明白满减促销为何如此受欢迎:“满额返券”“满额减”把本是打折的优惠,转化为让消费者有“意外之财”的获得感,从而打破原有的心理账户。
例如,1000元的商品打8折,没有打破消费者的心理账户,还是在同一范畴内比较。但满1000减200,会让人感觉付出1000元买商品,还获得了200元的“意外之财”。
满减通常有两种方式:(1)满足优惠力度后使用优惠券;(2)满足优惠力度后立减。若使用优惠券才能立减,可限制优惠券的发放渠道和数量。
与直接打折相比,满减既能吸引顾客下单,明确的满减金额又给了用户购买的理由:“现在不买就亏了”。同时,还能激发用户凑单的欲望,让用户花费不在心理账户内的钱来凑单,增加销售额。
2、预购、秒杀、团购与锚定效应
除了心理账户,心理学中还有“锚定效应”:人在做决定或判断前,容易受之前信息的影响。在促销中,价格、商品、套餐等都是可操控的、沉在消费者心中的“锚”。
最典型的“锚”就是“原价”。在促销活动中,原价就像抛出的锚,让消费者在对比中产生占便宜的感觉。
时间也能成为“锚”。临近双十一,商品会有一波涨价,这不仅在消费者心里留下原价的“锚”,还留下“错过等一年”“仅限当天”等时间“锚”。
从心理账户和锚定效应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感知源于对比,相对便宜比绝对便宜更重要,可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利用这一原理常见的操作有“预购”:提前99元预购,上线N天后恢复价格199元。“秒杀”:限时99元秒杀,N小时后恢复原价199元。“团购”:单人购买199元,三人成团价99元。这三种方式都是通过留下对比的“锚”来促进销售。
对比“全场八折”和“两件八折、三件七折、四件六折”这样的阶梯式折扣,最低的折扣就是给消费者对比的“锚”,吸引消费者为了达到最低折扣而忽略消费总价去凑单。
3、换购、定价与比例偏见
消费者可能会陷入心理账户和锚定效应,但事情还没完,人们在主观对比中还有“比例偏见”:人们对比例或倍率的变化更敏感。
比如,在菜市场买菜花一百,跟大妈砍了10块,会开心不已。但买衣服花2000块,店家优惠100块,很多人却觉得优惠太少不开心。
100和10块相差十倍,但感觉完全不同,原因在于比例。前者降价10%,后者降价5%,我们更关注比例而忽略实际价格的数量差异。
双十一常见的定金翻倍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比如,直降50元,有人会觉得“我不差那50块钱”;但提前交50元抵100元,就会让人觉得“我的50块翻倍了,不交就亏了”。同时,在双十一的氛围下,小额定金让消费者购物时没压力,还能避免后面反悔——定金交了,优惠也拿了。
比例偏见在定价上也有讲究。价格低的商品适合打折,价格高的商品适合直降。
3000块的商品优惠200元,实际是打了9.3折,单标9.3折不好看,但直降200元就显得体面多了。再如,100块钱的快餐打八折,会让人觉得优惠力度大,但宣布直降20块,吸引力就没那么强了。
换购和搭配也是利用这种心理的方法,让消费者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几十上百倍的小商品上。比如结算时弹出几毛、几块换购原价50或100的商品,营造出花小钱占大便宜的感觉。
普通商家可以用捆绑的方式,把便宜商品和相对贵的商品一起销售。比如满1000元,加1元换购价值50元的袜子,或买400元外套,加1元换购袜子,既能带动袜子销量,又能让消费者关注换购比例而非原价。
搭配销售、换购还有另一个好处:“买1000化妆品送100元面膜”和“满1000元即可1元换购价值100元的面膜”,给人的印象不同,更重要的是没有降低赠送商品的心理价位。
二、感性促销
如果价格战是基础,不能轻易变动,那么商家在感性层面的促销就有很多选择,比如常见的节日营销,甚至更用心的跨界合作、名人效应等。
但最常见的还是针对消费者互惠原则、羊群效应、稀缺心理的手段。
1、互惠原则、赠品与捆绑损失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常人会用类似行为回报他人的某种行为,这就是“互惠原则”。在电商促销中,大多通过赠品来运用这一原则。
赠品是非常有效的促销工具,一件用心的赠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额外惊喜是降价难以达到的。
通常赠品主要有三个方向:实用性、相关性、个性化。
实用、相关的赠品比较直接,比如三只松鼠的零食赠品,大多与零食相关:封口夹、果壳袋、湿巾、胸针等,既能让顾客感受到品牌的贴心,又能提升电商时代的拆包体验,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关键是赠品质量要好,不能应付,因为赠品虽从性价比角度考虑,但使用不当容易让顾客“伤感情”,还不如不送。
除了常规的礼物式赠品,从心理学层面看,赠品还有“捆绑损失”心理的运用。
人对快乐或痛苦的感知不是线性的,在花钱总数相同的情况下,付款次数越多,痛苦感越强。反之,把好处分成多次,用户感觉中的“好处”会相对增加。
以买电脑为例,买5999元的电脑,商家通常会送耳机、鼠标、鼠标垫、上门维修服务、好评返现等,这是把所有成本捆绑在一起一次性付款,减少顾客多次购买的痛苦,让消费者有占便宜的感觉。
2、限量与稀缺效应
“稀缺效应”大家很熟悉,物以稀为贵。典型例子如小米,虽自称是产能原因,但引发了消费者的抢购,被视为饥饿营销成功的案例。各大品牌的限量版、联名款、限时打折、限量购买等都是稀缺效应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大多数稀缺营销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限量、限时、限身份(会员制购买)。像双十一购物节,本质上是把“限时”做到了极致——号称全年仅此一天的最低价。
稀缺效应为何能引发购物欲?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与正常商品相比,稀缺属性会引发焦虑,让消费者有“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紧迫感,产生不买就是损失的心理。
3、拼团、从众与羊群效应
人是群居动物,在消费方面,网红大V带货就是利用了羊群效应——人们总会跟随自己喜欢或信任的人行动。
没有网红大V,也可以用数据营造认同感:全网累积销售XX件、连续N年销量第一等。同时,用各类红包引导已购买者发布买家秀、评价,也是长期的营销方式。
近些年拼团模式的兴起是羊群效应的典型范例:朋友推荐时,对朋友的信任会转化为对商品的信任。
同时,拼团多人参与的模式容易让人产生从众心理:这么多人都选了,我也不用担心。这样,商家不用打价格战就能卖出更多产品,消费者也觉得拿到了最低价,占了便宜。
拼团中拉人头拿优惠、免单甚至返现的模式,抓住了人爱占便宜的本性,消费者在不断分享砍价链接的过程中,还帮商家解决了产品推广和流量问题。
4、强会员、弱会员制与精细化运营
通过促销获得的客户,如何让他们记住商家并促成回购?会员制是培养忠实用户的重要手段,会员激励体系则是关键。通常会员制可分为强会员和弱会员。
强会员模式注重门槛,用户需直接付费获取会员权利,根据付费方式不同,可细分为“付费会籍”和“充值”。充值类在线下的美容美发、休闲娱乐、餐饮、电影院等行业很常见,比如充值满一千赠送一百的促销方式,让消费者提前预付费锁定未来消费,以换取相应优惠。
“付费会籍”是互联网常见的会员制,提供大量只有会员才能享受的权益和服务。而弱会员制不设付费门槛,商家会通过积分、任务等方式持续激励用户,让用户像升级打怪一样解锁各项权益。
在信息化时代,会员制是商家与顾客直接沟通的窗口。人人都希望与众不同,会员制提供了细分顾客、快速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机会。无论是常规营销信息,还是节假日、生日的问候,都能保持商家的曝光度。
三、写在最后
当然,利用消费者心理进行促销只是“知其所以然”,无论感性促销还是价格促销,促销方案都要与自身目标和产品相契合。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