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

曾被炒至10万的Manus现已免费开放注册。

这一消息符合近两年AI资讯“阶段性沉默、点状式爆发”的传播规律,仅仅一条50余字的资讯,就让相关话题热度不断攀升。

图片[1]-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款被称为“创造了AI Agent的DeepSeek时刻”的产品,在一夜爆火后,因其邀请码一度被炒到五位数,陷入了靠营销号带节奏进行“饥饿营销”的争议,此后热度逐渐消退。

5月12日晚11点,Manus发布公告,宣布即日起向所有人开放,无需等待。所有用户将一次性获得1000积分奖励,并且每天还能免费获得300积分(相当于一次使用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与目前国内其他AI搜索产品,如DeepSeek、Kimi、元宝等几乎零门槛、完全免费开放不同,Manus的任务规划、决策和输出生成都需要消耗积分,任务越复杂、越长,所需积分就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使用次数。

不过,目前Manus开放的是国际注册,中文版本仍在开发中。

图片[2]-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尽管早期评价褒贬不一,但大家对“终于能用上Manus”的期待值还是很高。

使用体验如何?

两个多月前,在Manus推出前夕,其创始人之一张涛对该产品的定义是:“我们定义了一个新赛道。”

那么,这个新赛道到底有多新呢?

简单来讲,虽然底层技术的突破尚不明确,但它至少初步解答了一个从去年底就备受讨论的问题——一个AI Agent产品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形态?

我首先提出一个侧重于信息整合的问题,让Manus以报告的形式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战斗经过,并结合地图与地形可视化进行说明。

对于初次使用Manus的人来说,它呈现出的思考过程让人眼前一亮。Manus先是创建了一个工作流,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进行细分。

图片[3]-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有趣的是,与其他AI搜索软件不同,Manus直接将信息溯源纳入工作流。例如,在整理历史背景和相关地图资料时,它打开了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

图片[4]-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它逻辑性强、姿态标准,从溯源结果追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AI幻觉(此处着重批评DeepSeek)。

图片[5]-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最后,Manus为我生成了4个文件清单,除了一篇整合完整、2000多字的报告,涵盖引言、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还包括详细的Todo list工作流以及图片文件,其中战斗经过还单独列出一份。

图片[6]-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图片,Manus可能是从大地图中截取的,虽然在思考过程中能追溯来源,但最终生成结果缺少图片来源标注。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主观性更强的问题:用关键词概括Manus的优势,以及面对“套壳”争议,如何定义通用AI智能体以及理解现阶段AI应用落地的重点?

这次Manus显得更加智能,复述完我的问题后,它没有自行猜测我的需求进行分析,而是先反问我的具体需求和关注点,并给出一些引导思考的关键词。

图片[7]-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随后,它才开始具体工作。这次,Manus给了我10个附件,包括完整的报告、相关参考资料和中间分析文档。

图片[8]-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而这一次,我在提问中并未要求整合为完整报告,但Manus还是为我生成了一篇包含摘要和参考文献的论文。

截至目前,Manus整体表现良好。与其他AI产品需要用户研究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不同,Manus用户只需提出简单文字需求,它就能自主工作并交付成型产品。

唯一的不足是速度太慢,完成上述两个任务,Manus都花费了10分钟,而且后一个更复杂的提问,消耗的积分超过300。这意味着,如果我用完1000积分,仅靠每天300积分的免费额度,甚至无法获得一份完整报告。

任务完成后,Manus还引导我进行网页部署。

图片[9]-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这次等待了漫长的25分钟……

结果却让我有些失望。

简单说就是界面难看,相当于在网页框架里直接填充文案,看不到任何UI设计。

图片[10]-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PConline综合众多网友体验后的评论:Manus做PPT不如另一个定位国际市场的Agent产品Genspark,做网页不如字节的扣子。

显然,从内测到公测,Manus仍处于产品早期阶段。AI迭代速度极快,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国内AI团队在模型训练和产品创新方面表现出色,这也正如市场所说,国内AI产品很难有先发优势,后来居上的情况太多。

但Manus的出现至少指明了前进方向。

是否套壳已不重要

从工作流中可以明显看出,Manus的工作模式相当于在云端设置了一个“虚拟机”,在虚拟机里运行代码——它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能自主上网,跨平台、跨网页调用API完成任务。

实际上,它是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动态调用不同的Agent或工具执行每个子任务,最终完成整体任务。

重点在于,它对用户指令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

正如Manus团队此前所说,AI浏览器不是在浏览器里添加AI,而是为AI打造的浏览器。

市场给了AI两年多的发展时间,这期间,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先投入、先全面布局,在寻求技术突破的前提下,AI更多是工具,强调的是模型能力,因此才有了风靡一时的“指令”。

而在最近的红杉第三届AI峰会上,出现了新的共识。

据“AI深度研究员”文章报告,峰会提出AI商业模式转型:下一轮AI,售卖的不是工具,而是收益。

从卖工具到卖协作,最终走向卖成果——未来AI应用的核心问题,不是模型能力,而是“能否实际运行并完成工作”。不是谁的模型参数更多、推理速度更快,而是谁能将结果交付形成闭环,谁就能获得客户预算。

红杉认为:“AI应用价值将超越模型本身。”

从这一点来看Manus,它是全球首个通用Agent,扣子空间和百度前不久发布的心响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即获取用户指令后,可以自主规划并与多智能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据剁椒Spicy消息,心响App的一位产品经理表示,团队是在看到Manus爆红后,加班加点一个月打造了心响App。

正如前文所述,Manus至少让市场看到,现阶段一个真正的AI Agent应该是什么样的。

图片[11]-Manus开放免费注册:AI下一轮爆发时刻将至?-精准获客

Manus团队曾分享:“Attention不是all you need,解放用户的Attention才能重新定义DAU”。

Manus创始人肖弘一直强调的观点是:模型商品化,大家去构建应用场景、解决具体问题——这属于应用层。

对于AI应用类产品而言,是否“套壳”已不再重要,Manus的核心优势从来不是大模型,而是通用性、解构性,在于如何做好任务规划和执行框架,以便更好地调用多个智能体。

模型能力是一方面,而对于用户来说,如何顺畅地将其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则是另一方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