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微信小蓝包:揭秘送礼背后的心理学奥秘

01

对于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可以明确的是,蓝包和红包是截然不同的两类。蓝包是礼物的数字化呈现,红包是金钱的数字化体现。蓝包的范畴比红包更广,且更具深情与温度(即所谓的人感)。

02

红包逐渐式微,原因众多。主要源于宏观层面的信心缺失,以及经济流动性的放缓。

此外,还有一种不易察觉的感受:红包是以自我为中心,一种打引号的“自上而下”式的碎片化财富再分配。

蓝包则不然,它天然带有15°仰角,以收礼人为核心,是一种“主动示好”式的定向社交表达。

这样的描述或许不够精准,大家能领会其中意思就好,其中的差别十分微妙。

03

由于小龙哥的极度克制,蓝包的人感(其颜色就给人冷静之感),只有对社交有敏锐感知的人才能率先领悟。

可以先给出一个结论:“每个人每年拿出收入的1 – 3%用于蓝包送礼,是完全合理的。”

这个比例其实很保守,相比之下,我们的父辈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04

接下来继续探讨礼是什么,我用十个场景来定义:

• 礼是感恩的具象体现;

• 礼是爱的表达形式;

• 礼是一对一的专属体验;

• 礼是某一美好片段的再次唤起;

• 礼是一种双向的默契互动;

• 礼是合规且有人情味的体现;

• 礼是品质的清单,更是有限的专属名单;

• 礼是关系升华的媒介,也是检验关系的试剂;

• 礼是“我猜你喜欢”,也是“你在我心里”的证明;

• 礼是感受我所理解的世界的途径。

这种对礼的定义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每一个送礼和收礼的“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05

礼作为一种物品,是非常特别的存在。

物品确实是商品或服务,但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匹配”,要么是精心挑选,要么是随机灵动,这体现了对收礼人的深度理解。

人与人之间,两个微信ID之间,因为礼的往来,关系是变得更亲密还是更疏远,是会心一笑还是眉头紧皱,双方都能真切感知,不要自欺欺人。

人感的精妙之处,远非物品的参数和定价所能比拟。

06

来猜猜小龙哥的小心思。

蓝包的背景图是一片深蓝星空,就像送了你一个小宇宙。小图标是一个礼物盒子,让人有拆开真实包装的感觉。整个操作流程精简至极,三步就能完成所有动作。文案是“送你一份心意”,心意确实比礼物本身更重要。

把礼物拓展到微信电商生态,这种想法有些激进。蓝包只是一个“现实需要的”社交原子化组件,以数字化的方式让需求再次流动起来。

平权思想和去中心化思想在其中依然得到严格贯彻。

07

在我看来,如今的商家,包括鹅厂商业化团队,对“微信礼物”的理解过于急功近利,缺乏对“送礼”本质的深入研究和细腻感悟。

礼的专属性、稀缺性,物品的季节性、地域性,人的同群性、炫耀性等底层因素,更值得去挖掘和放大。

而这些特质,都具有很强的话题价值,具备二次发酵的能量。

08

无论是商家(B端)还是消费者(C端),无论是谈生意还是谈感情。

• 千里送鹅毛,真诚抵万金。

• 雪中送冬碳,真诚抵万金。

• 老父家种果,真诚抵万金。

• 遥寄一枝春,真诚抵万金。

充满真诚的礼,总能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只要带了一丝妄念,再轻的礼物也会变得沉重无比。

09

这周,我给几十位好朋友送了可以生吃的、有着冰激凌般口感、远超日本欧盟标准的“杨大蚝”。

这个产品很有趣,充满了美容和大补的生物气息,非常应景。

因为春天到了,希望大家都能活力满满。

10

其实,哪有那么多关于礼的讲究,不过是好朋友之间多了些交流罢了。

最好的朋友,甚至不需要言语交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