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与三个月的优化师视角下的漏斗模型

漏斗模型在广告优化进程里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模型,凭借此模型,我们能够分解转化链中遭遇的难题,进而有指向性地予以处理。不过,优化师不会始终停留在这一岗位,伴随着工作技能的增强以及岗位的晋升,我们所面对的场景与任务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一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人崭露头角,难道他们的晋升仅仅是由于业绩更为出色,或者偷偷掌握了某些不为你所知的神奇技能?

一、怎样有效运用漏斗分析

多数优化师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对投放操作和基本规则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便要开始针对数据展开一些分析,或者下意识地思考一些相关问题。例如为何这条广告没有曝光量,又或者这条广告的 eCPM 很高但转化效果却不佳。这些问题有的或许能轻松地自行解决,然而有的可能会一直困扰着自己,最终从他人那里获得一个答案后便不再深究。而经验相对丰富的优化师则会借助漏斗模型来剖析自己投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简而言之,在优化过程中,漏斗涵盖了曝光、点击、跳转等内容,针对不同的行业,后续可能是激活注册,也可能是表单填写。那么通常而言,要怎样正确运用这个模型呢。

1、明确自身的转化路径。漏斗的呈现形式繁多,但未必适用于当下所使用的场景。我们需要依据自身的行业内容以及数据目标来定制专属的漏斗,清晰地了解每一个流程和环节,从广告的投放,直至最终期望优化的目标。

2、为不同环节设定一个可量化的数据指标。这一步的核心工作就是编写公式,便于自己在观测数据时发现问题。实际上,展示数、点击数等均属于可量化的指标,然而这类指标并非能从直观上轻易察觉问题,因为这些都是基础的数据表现,不利于对比和拆解。所以我们一般通过下漏斗与上漏斗的比值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3、罗列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和解决办法。拥有了数据指标以及对转化路径的基本概念后,接下来我们便可以进行头脑风暴,列出可能对这些指标产生影响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这里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由于每个人的知识面存在差异会有所不同。就拿曝光这个问题来说,从基础的投放操作角度可以考虑出价的影响(详见《新手不懂,老手不屑的信息流出价》),也能够从平台机制本身出发(详见《从投放机制角度来看,投放怎么做的更好》),落地页相关的问题可以参考《一文解读广告投放落地页》。

二、举个例子:游戏广告转化漏斗

有了上述的分析思路,找出问题所在我们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还能够逐步完善自身的漏斗模型,把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可执行、可操作的工作手册。下面以游戏行业当中的一种转化漏斗作为示例,简单看一看我们如何制作自己的漏斗图。

1、转化路径:展示→点击→跳转(落地页)→下载→激活→注册→付费

2、数据指标:

展示:曝光次数

点击:点击率

跳转(落地页):到达率

下载:下载率

激活:下载激活率

注册:激活注册率

付费:付费率

3、影响因素:

曝光次数:出价、定向、大盘流量、预算

点击率:素材、定向、文案、按钮、位置

到达率:网络加载、链接设置

下载率:文案引导、内容展示、按钮、链接设置

下载激活率:误触、网络、技术报错、虚假流量、拦截、归因

激活注册率:虚假流量、归因、技术报错、网络、素材与界面

付费率:游戏生态、运营活动、流量质量、广告转化预期

当然,这里的漏斗图并不完备,比如在展示层面我们还能够进一步去分析视频广告素材的完播率状况,在落地页部分我们可以增添落地页的浏览时长、阅读比例等,以及针对某些场景下从点击直接跳转到下载的情况,我们能够依照自身实际状况对内容进行增减。倘若需要更详尽一些,还可以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实际遇到的数据现象的调整方案书写上去。如此积累下来,日后遇到相关问题,能够自行迅速定位并找出方案解决,同时也便于针对新人开展一些基础内容的培训。

三、思维层面的漏斗

通过漏斗模型的分析,在基础业务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在后续的进阶过程中,漏斗模型就止步于此了吗?实则不然,通过上述这个过程,其实很明显能够体会到,这不仅是针对投放业务数据分析的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其本质在于分解流程并将其量化。

将这个模型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场景中,我们都能够迅速梳理自身的知识架构,不管是从营销、产品、运营的角度来看,这个模型都极为常见。哪怕是在针对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能够采用这种拆分量化的方式来进行,针对各个环节加以把控和调整,最终实现目标。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