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AI产品“烧钱”大比拼:腾讯攻势凌厉,字节态度保守,Kimi步伐渐缓

“母猪产后护理难,问腾讯元宝”——当下,各大科技公司的AI产品竞争激烈,为了吸引更多用户下载,腾讯近期将元宝的广告打到了乡村道路的墙壁上。

在AI时代,烧钱投流的竞争逻辑似乎有了变化。部分大公司依旧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营销以换取市场规模,而一些明星初创公司则已冷静下来,不再与大公司正面交锋,甚至有企业不再采用烧钱营销的策略。

AppGrowing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科技大公司和明星初创公司在AI产品投流上的总花费约18.4亿元,超过了2024年每个季度的数额。

图片[1]-AI产品“烧钱”大比拼:腾讯攻势凌厉,字节态度保守,Kimi步伐渐缓-精准获客

制表:闫俊文

在这18.4亿元中,腾讯元宝的投流费用高达14亿元,是该产品2024年第四季度1.1亿元的十多倍,仅3月的买量费用就达到11亿元。

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在第一季度投流规模为1.38亿元,较2024年第四季度的1亿元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此外,从2024年11月起,字节跳动将70%的投流预算花在了腾讯广告系统,而非自己的巨量千川平台。

快手的可灵AI是投流领域的新玩家。第一季度,可灵AI投流规模为4300万元,而在2024年第四季度几乎没有投流动作。其网页端于2024年7月上线,APP端在2024年底上线。

当部分企业还在大量投入资金进行投流时,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冷静思考。

月之暗面与MiniMax旗下的Kimi、星野在第一季度的投流规模分别为1.5亿元和5400万元,与2024年第四季度的5.3亿元和4亿元相比大幅缩减。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年初对媒体表示,经过思考决定不进行投放,因为大量投钱并不能让模型能力随用户增多而快速提升。

明星公司智谱AI也减少了买流量的投入,其产品智谱清言一季度投流规模为2600万元,相较于2024年第四季度的8700万元明显降低。

该公司创始人张鹏与闫俊杰想法相似,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未来很多应用会以模型为核心,加上简单的产品化、应用性外壳就会成为产品。”

一方面,腾讯元宝和豆包抢占用户市场;另一方面,明星AI初创公司迅速调整投放策略。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观点:“如今的产品要承认自身缺乏壁垒,真正的壁垒在技术之外,像集成各类开源模型、整合第三方外包编辑服务等苦活累活才是护城河。”

大公司变阵,腾讯收割一切

2025年第一季度,腾讯是AI工具产品投流的主力军,支撑起了投流市场的“大盘”。

两年前,马化腾在腾讯内部大会上表示不再相信买量的做法,要求腾讯任何业务都不要再提买量。但现在,腾讯管理层并不排斥元宝的投流。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4年第四季度电话会议上提到,元宝启动期投入较大,但腾讯在投流过程中密切关注用户留存率。从2月到3月,元宝日活跃用户(DAU)增长了20倍,成为中国DAU排名第三的AI原生移动应用。

DeepSeek在1月20日开源R1模型后,腾讯反应迅速且大胆。除了加大投流和积极接入,还进行了业务调整。今年2月,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更多产品和应用及所属团队从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调整至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这是成熟大公司的做法,一方面通过投流大量获取用户,另一方面调整业务和管理团队。一位内部人士曾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腾讯业务调整迅速且坚决。

不过,一位AI创业公司创始人称,腾讯本地部署DeepSeek提供MaaS服务,输出的Token效率未达理论水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盈利并非腾讯元宝参与此次AI产品竞争的唯一考量。

AppGrowing数据显示,第一季度,除腾讯外,快手、月之暗面、MiniMax旗下的可灵、Kimi、星野等大部分投流预算都投向了腾讯广告系统,如在微信、QQ等拥有数十亿C端用户的产品内打广告。字节跳动也不例外,从2024年11月起,豆包70%的投流预算花在了腾讯广告系统,而非自己的巨量千川系统。

在广告收入方面,腾讯或许是此次AI产品投放大战的最大赢家。

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腾讯营销服务营收为350亿元,同比增长17%,全年营销服务收入突破1213.74亿元,同比增长20%,与B站、快手等后起平台增幅相当。

从投放角度看,字节跳动调整了产品重心,以豆包为主,其他产品为辅。

AppGrowing数据显示,以豆包和即梦AI为例,即梦AI在张楠领导的剪映团队下,2024年第三、四季度投放大额广告,金额分别约为1.4亿元与4200万元,但2025年第一季度投放规模仅为270万元。

豆包保持了一定的投放节奏,从2024年第一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投放金额分别为207万元、1.57亿元、2.14亿元、1亿元、1.38亿元。2024年初,字节跳动联合创始人梁汝波曾反思字节在大模型领域布局迟缓。

引入原谷歌DeepMind副总裁吴永辉后,据《极客公园》消息,今年3月18日,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部门(Seed)召开全员会,明确Seed部门的首要目标是探索智能上限。吴永辉强调长期研究的重要性,会为Seed Edge提供充足算力,并持续招募有潜力和好奇心的研究人才。

充足的算力意味着要扩建算力中心。此前,腾讯已释放相关信号,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第四季度电话会上表示,去年第四季度资本支出大幅增加,是因为有大量GPU紧急订单,用于推理和云服务。

技术咨询公司Omdia估计,字节跳动和腾讯今年各自订购了约23万块英伟达芯片,包括阉割版的H20型号。

明星初创公司正避免跌入陷阱

烧钱换规模并非金科玉律。从一季度趋势来看,明星初创公司不愿再与大公司正面竞争。

月之暗面与MiniMax旗下的Kimi、星野在第一季度的投流规模分别为1.5亿元和5400万元,较2024年第四季度的5.3亿元和4亿元大幅减少。

智谱AI也缩减了投流投入,智谱清言一季度投流规模为2600万元,较2024年第四季度的8700万元明显降低。

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在2024年底公开表示,坚决不盲目烧钱买不盈利的流量,不做“赔本赚吆喝”的生意。

正如朱啸虎所说,严守专业纪律的软件企业或许会有更好的发展。

第一季度,DeepSeek和Manus给中国AI创业者带来新冲击,分别是底层模型能力进化和Agent产品更新,促使初创公司创始人反思。

闫俊杰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称,梁文锋的做法对他有两点启发:一是品牌打造出色,信誉和口碑在量化行业名列前茅;二是DeepSeek一开始没有产品,所以更专注。

张鹏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智谱要重视预训练,虽然现在关注度不高,但后续的RL等方法本质上依赖预训练的基座模型。

像Manus这类中间的产品化、工程化方法只是权宜之计,根源在于模型能力的进化。张鹏认为:“技术越先进,工程化的工作越简单。”

2024年初创公司大量投流,可能是受移动互联网商业常识的影响。到了今年一季度,它们意识到投流只是产品发展的一方面,组织架构调整同样重要,两者结合才能巩固成果。

据《中国企业家》不完全统计,一季度腾讯、字节、月之暗面与MiniMax等公司都对大模型业务、组织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2月下旬,腾讯将部分PCG业务团队调至CSIG;3月中旬,原谷歌DeepMind副总裁吴永辉加入字节,担任大模型团队Seed基础研究负责人;MiniMax公司副总裁、开放平台负责人魏伟等离职。

不烧钱的公司

在AI时代,部分企业依旧热衷烧钱营销,但也有企业不再采用这种策略。

阿里巴巴旗下的通义千问在今年第一季度加大了投流力度,规模达3700万元,是2024年第三、四季度数百万元的10倍,但与腾讯和字节相比仍有差距。阿里CEO吴泳铭表示,AI的最大价值不是打造一两个手机超级APP,而是推动各行业生产力变革。

阿里不急于打造超级产品,而是注重开源、社区和行业生态建设。3月27日,阿里通义千问团队发布多模态大模型Qwen2.5 – Omn,阿里云也在推动AI社区“魔搭”的搭建。

百度则比较“佛系”,AppGrowing数据显示,文心一言第一季度投流规模仅300万元,可能是因为百度拥有搜索这一超级流量入口。

不大量烧钱的另一个原因是开源的流行,这一趋势由DeepSeek带动。阿里巴巴、腾讯、智谱、MiniMax等部分产品已开源,腾讯高层对此表示尊重和拥抱,并会积极为开源做贡献。

吴泳铭称,阿里巴巴致力于将自研大模型向全行业、全球开源,推动AI生态繁荣。

张鹏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开源和闭源只是实现目的的路径,会根据情况变化,这是智谱作为创新企业的灵活性优势。

朱啸虎在公开会议上指出,中国科技投资需注意,科技成熟前难商业化,成熟后会迅速平权,要思考技术平权后谁会受益、最终结局如何。他认为DeepSeek开源后,腾讯是最大受益者。

滴滴、美团时代的产品方法论——快速融资、快速抢占市场,在AI时代逐渐失效。AI产品有其独特之处——产品简单,模型复杂。

以DeepSeek为例,2025年1月11日,其官方APP上线iOS与安卓应用市场,一个月下载量突破1亿。3月底,据AI分析平台aitools.xyz,DeepSeek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AI工具,访问量达5.25亿次,2月首次超过ChatGPT的5亿次。

这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如何与旧时代划清界限又不脱离市场,将决定能否诞生新的商业巨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