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詹姆斯·F·摩尔在《竞争的终结》中提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他或许未曾料到,基于全球化浪潮作出的这一判断,在生成式AI深度融入商业世界的当下,再度得到了验证。
智能技术的发展,已从如海啸般澎湃转向似暗流般汹涌,未来的商业范式也已初步成型。在近期举办的2025磁力大会上,快手围绕“AI如何重塑商业经营格局”展开了深入思考。
自2023年全面启动AI战略以来,快手在AI落地方面进展迅速。此次以“生成新商业”为主题的大会,更是见证了快手推动生成式AI在商业化领域从工具应用迈向系统构建、从单点赋能实现整体重构的实践探索。
AI落地:从工具赋能到商业重塑
“AI开始改变世界”,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突破,让AI应用从研究阶段迈向了广泛应用,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然而,AI应用的大规模普及,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者都实现了原生性的发展。盲目跟风无法消除对未知的焦虑。从磁力大会透露的信息来看,快手对AI的布局早已超越单点突破,迈向了对商业全链路的整体重塑。
快手高级副总裁、电商事业部负责人兼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王剑伟表示,依托平台繁荣的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以及全面布局的AI能力,快手能够在AIGC内容生产、投放Agent、营销推荐大模型、出价推理大模型等方面对商业营销领域进行全方位重塑。
总体而言,快手在AI生态方面的布局可从技术支撑、产品应用和商业价值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在技术支撑层面,当行业普遍聚焦于单一通用大模型的竞争时,快手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围绕商业要素构建垂直领域模型集群。
快意(语言)、可图(图像)、可灵(视频)三大生成模型与营销推荐、出价推理等决策模型相结合,实质上是在重构“内容生产 – 需求洞察 – 交易决策”的商业闭环。近期,快手在磁力开创等产品中接入DeepSeek,并非是为了弥补技术短板,而是通过引入外部认知智能强化决策链路。
这种多模态模型协同产生的跨域增强效应,正在打破传统推荐系统的信息茧房。结合“思维链决策学习”等技术,快手的营销大模型能够像人类一样拆解复杂问题:从分析用户观看露营视频的行为,推断其可能需要的户外电源、折叠桌椅等衍生需求;从识别商品的材质、价格带特征,预测“下一个购买者是谁”,真正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生成式匹配”。
从AI产品应用角度来看,快手已拥有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矩阵,与商业场景深度融合。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Q4,快手AIGC短视频营销素材和虚拟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的日均消耗突破3000万。前者借助AIGC技术实现了创意生产的工业化,对内容质效进行标准化控制;后者将用户互动、产品介绍等转化为数据要素,提供7×24小时的专属化服务。AIGC内容生产产品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内容制作依赖人工创意、直播需真人出镜、成本高且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降低了商家的经营门槛。
在营销投放端,快手的AI投放Agent不再是被动使用的工具,而是成为决策主体。全自动投放系统(UAX)将原本需要复杂经验和综合处理能力的决策转化为可标准化的流程,实现了“素材理解 – 冷启动 – 稳投 – 破圈”全流程自动化,使投放冷启动成功率提升了25%。聚焦电商经营的快手全站推广产品已升级到4.0版本,数据显示,全站推广Agent为投放商家带来了60%以上的自然GMV增长。
从商业价值来看,快手让平台的商业化路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生成式匹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营销投放A/B Test的试错逻辑,转向模拟推演。通过构建用户 – 商品 – 场景的数字化孪生体,广告投放不再是碰运气的概率游戏,而是基于虚拟市场仿真的精确推演。
另一方面,平台商业化生态的运行规则,已从平台主权下的流量分配转变为机器决策下的实时调配。这意味着,商业经营的底层规则在人与人的博弈基础上,加入了人工智能这一新角色。
场景穿透:AI激发增量释放
技术的社会化应用需通过具体场景实现价值转化,对于商业个体而言,需将技术融入生态系统的“互补资产”,从而实现从技术到商业化链路再到整体商业系统的重构。
快手面临的挑战在于,在通过技术支撑、产品落地与价值设计实现商业经营链路的全面重塑后,如何将其融入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
快手的应对思路有迹可循。
直播电商的兴起是快手商业生态变化的标志性节点,随后与之相匹配的电商营销生态也逐渐成熟。无论是货架式电商还是直播电商,人找货还是货找人,电商营销的核心始终是精准匹配需求、高效分配流量。
如今,AI的应用让快手的电商经营更进一步。在磁力大会上,快手宣布尝试在电商营销中引入DeepSeek智能化应用,利用技术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可解释的消费意图图谱,使需求预测从统计学相关阶段迈入因果推理阶段。
商品不再只是投放计划中冰冷的账户、计划、素材ID,而是能被AI理解的具体信息。例如,一件毛衣的视频素材,AI会提炼产品场景、音频内容、产品优势等具体内容,最终给出价格亲民、适合秋冬休闲场景等总结。
用户也不再是传统时代被简单用付费能力、品类偏好、年龄性别等标签划分的群体,而是回归到更具真实人性的理解方式,综合考量用户身份、价格偏好等因素。比如,对于一位已经购买过餐盘的消费者,传统追投可能更聚焦于同类目商品,而AI会推荐筷子、洗洁精等强相关商品。
磁力大会现场公布的两组数据显示,快手电商在供需两侧均实现了增长,增量不断释放。2024年,快手月动销商家数同比增长25%,中小商家GMV同比增长156%,电商月活跃买家数达到1.43亿。此外,泛货架场的数据也十分亮眼,2024年快手电商泛货架场交易额同比增长61.3%,日均买家数增长65.7%,日均商家数增长119%。
除了电商这一成熟业务,以短剧、小游戏、小说为代表的内容消费业务正成为快手商业生态新的增长极。与实体商品不同,内容商品的创作本身就是经营行为,广告即内容本身。基于此前在短剧行业的成功探索,快手已打通以Native原生链路为基础的内容行业变现路径。2024年Q4,快手内容消费行业增长迅猛,其中短剧的商业化消耗同比增长超300%。截至目前,短剧的单日消耗峰值已突破3000万,小游戏的日消耗峰值突破1200万。在大模型技术的支持下,边际成本几乎为0的内容商品,有望在IAA、IAP以及更多元的变现模式探索中找到用户接受度和品牌方成本的最佳平衡点。
在品牌营销方面,众多品牌借助快手的地缘文化、群众体育、短剧等特色内容实现了营销升级,可灵AI也开始加速应用于快手商业化品牌营销领域。在快手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本地生活领域,快手的商业私信通过AI实现“关系链重塑”,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客服π具备即时互动、深度转化私信的能力,使得本地线索行业商业意图用户增长超过10%,线索大盘转化成本降低11%。
可见,快手对AI的应用并非为了跟风,而是与平台商业经营高度契合。快手的尝试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其商业化业绩达724亿,单季度突破200亿。
AI之争:生态致胜
快手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技术的领先,而是构建了一个“技术驱动商业进化,商业反哺技术迭代”的双螺旋结构。技术与制度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最终形成生态系统级的竞争优势。
这一优势建立在快手日均4亿用户的内容生态基础上,也依托于涵盖头部品牌到中小商家、从实物电商到虚拟内容的多元商业生态。这种包容性和多样性为快手的AI落地构建了一个“数据 – 算法 – 商业”的增强回路,并能持续动态进化,形成“商家增长 – 数据反馈 – 产品升级 – 商家再增长”的良性循环。
归根结底,快手的AI战略并非单纯的技术竞争,而是一场生态竞争。AI技术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融入商业生态,使各个环节相互协作。快手的商业生态涵盖创作者、商家、供应链、广告主、服务商等多个角色。通过引入AI技术,这些角色之间的连接更加高效,形成了一个相互赋能、持续优化的商业系统。
更重要的是,快手正在探索如何借助AI帮助品牌商构建长期价值,而非追求短期增长。快手的AI营销工具不仅能帮助品牌获取即时流量,更能助力品牌建立忠诚用户群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长期主义的商业生态,才是快手AI战略的核心目标。
当AI从技术概念转变为商业生态的操作系统时,竞争的维度也发生了变化。快手的“生成新商业”,本质上是商业范式的转变,也是生态密度的提升。
AI的未来属于整个商业生态,而非某一个企业。技术与商业的边界逐渐模糊,人类与机器、数据与情感、效率与意义在这些生态中交织成新的网络。快手或许不是技术的绝对领先者,但通过构建“技术 – 商业”双螺旋,它正成为新商业生态的探索者。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