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品牌广告投放逻辑这个话题。
一、简析用户购买决策过程
1、用户决策过程
通常,我们把用户购买决策过程分为以下五步:
图解分析:
购前:用户消费需求被激发,开始收集相关消费信息,并进行评估,以此决定消费目标。
购买:用户依据购前信息处理结果,以自认为合理的价格购买目标产品。
购后:用户购买商品后,会对商品使用满意度和消费性价比进行自我总结。
2、商业运营行为解析
基于上述理论,品牌商会有计划地开展相应运营活动,以吸引用户消费:
商业运营措施:
购前:通过广告投放和口碑传播,影响用户购前的信息处理过程。
购买:借助现场促销活动等方式,加快用户现场的购买决策速度。
购后:通过高效的售后服务和及时的客服响应,提高消费用户的满意度。
从上述分析可知,真正左右用户购买决策的是购前的信息处理过程。由于用户天生有降低消费风险的本能,所以很难接受完全不了解的产品。
因此,对于消费品牌,特别是新品牌而言,广告投放是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环节。
二、用户购前决策的影响因素
1、用户信息来源
在整个购前决策过程中,用户需求被激发后,需要通过收集信息和评估方案来完成信息处理,最终确定消费目标。
其中,收集信息阶段因信息来源不同,成为购前决策过程的核心阶段。
用户主要信息来源如下:
个人来源:用户社会关系中的信息传递,如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等。
商业来源:指品牌运营相关方的广告投放、包装展示、商业推销等。
公共来源:第三方社会性信息来源,如大众媒体、专业消费评审等。
经验来源:用户自身与需求相关的产品使用体验、性价比衡量等。
2、用户信息来源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户信息来源的占比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出现,商业来源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在用户信息收集来源中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当我们面对几十个品牌的洗发水时,会选择看过广告的品牌,还是从未听过的品牌呢?即便我们选择了一款常用的洗发水,第一次选用时,是不是也是因为看过广告呢?
三、传统媒体时代广告模型
1、广告模式解析
不可否认,报纸、广播、电视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人类首次能通过公共媒体迅速知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
由于传统媒体运营门槛高,导致这个时代广告投放渠道具有垄断性。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品牌方,面对媒体都无可奈何。
分析:
- 消费者:要想获得免费的精神娱乐,就必须接受传统媒体大量的广告植入。
- 品牌方:媒体刻意制造不同时间、版面的广告效果差异,迫使品牌方增加投入。
为了在相同的播放时长内最大程度地覆盖用户,品牌方都选择在黄金档进行高密度的广告投放,想想当年的脑白金就知道了。
2、后遗症
传统媒体的广告策略后遗症十分明显:
后遗症分析:
- 用户厌倦:广告越来越多,让用户在收看时困扰不已,却又别无选择。
- 品牌负担:黄金档播放时长有限,价格不断攀升,品牌方不堪重负。
- 运营成本:为保持高收视以获得同行竞争优势,媒体运营成本持续增加。
这种囚徒困境在各种媒体形式中反复出现,即便现在的视频网站也不例外。
案例:
- 腾讯视频以超过8亿的价格独播《如懿传》。
- 用户为了先睹为快,不得不忍受各种广告骚扰。对于品牌方来说,这类独播有时就像一场赌博。
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用户信息收集结构发生了严重偏移,商业来源占比过高。
四、互联网对购前决策因素的影响
1、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的出现为用户改变信息来源结构提供了契机,因为个人用户的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互联网的影响:
- 传播速度:通过互联网,我们传递和搜索信息的速度加快,信息时间差缩短。
- 传播幅面:互联网能将个体的发声迅速传播给千万人,只要内容足够吸引人。
- 内容留存:我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内容可以长久保存,供其他人检索和浏览。
通俗来讲,推送一篇文章,马上就会有数百人看到,而且只要不主动删除,这篇文章就会一直保存,并持续被搜索阅读。
这就是互联网对信息来源的改变,它扩大了个人来源、公共来源,并积累了用户的经验来源,压缩了商业来源在用户信息收集中的比例。
2、广告投放的变化
大量个体资讯的产生,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这给用户决策带来了两点改变:
分析:
- 用户自搜索:用户借助互联网自主搜索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
- 不信任品牌:品牌延续粗暴的广告投放方式,让用户充满不信任感,非商业来源迅速崛起。
简单地说,传统媒体时代,品牌说什么,用户就只能信什么,没有办法和渠道去验证。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会主动寻找答案,这迫使品牌方涉足非商业来源,控制负面评价。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投放,需要考虑用户主动搜索渠道(如搜索引擎)和品牌主动展示渠道(如双微KOL)在不同阶段的比例和力度。
五、我对广告投放渠道的理解
1、用户行为的改变
正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用户在购前阶段的行为,进而推动了品牌的变革:
分析:
- 传统媒体时代:用户被动接收品牌广告,形成品牌记忆和购买时的条件反射。
- 互联网时代:用户接受品牌广告后,会主动搜索资讯进行佐证,然后才会产生消费行为。
这种变化在新品牌进入市场时尤为明显。
脑白金式的广告投放,确实能让用户形成一定的品牌印象,但当用户主动搜索时,如果看到满屏差评或者没有任何品牌资讯,依然无法促进销售。
我们必须摆脱粗暴的传统广告模式,采用更温和的方式降低用户的心理抗拒,提高品牌被记忆的概率。OPPO的综艺玩法就很值得借鉴。
2、品牌应该做的改变
根据用户购前行为的变化,品牌,尤其是新晋品牌,应顺应这一趋势,及时做出调整。
分析:
- 媒体渠道评估:评估品牌在常规媒体渠道的投放情况和实际效果。
- 主动搜索优先:在目标用户主动搜索的媒体场景中优先进行投放。
- 流量落地次之:优先选择淘宝、京东等渠道作为品宣流量的落地点。
- 品牌展示再次:品牌根据目标用户关注的渠道,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
建议:
- 优先优化SEA(如百度)、消费社区(如小红书)等用户主动搜索的媒体场景。
- 进驻电商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优先选择天猫,京东等次之。淘宝是电商外流量的主要承接点。
- 完成主动搜索优化和流量落地点建设后,可测试投放双微红人、抖音等常规渠道。
以上顺序千万不能颠倒。
有很多财大气粗的品牌,一开始就砸钱投放双微红人、小红书明星,花费巨大但效果甚微。原因无非两点:用户搜索不到信息、流量没有落地点。
这种错误实在不可取,希望品牌主们能戒骄戒躁,按部就班地做好基础工作,再考虑媒体投放发力。这才是打造品牌的正确途径。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