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怎样挑选优质的广告投放渠道?

今天咱们来聊聊品牌广告投放逻辑这个话题。

一、简析用户购买决策过程

1、用户决策过程

通常,我们把用户购买决策过程分为以下五步:

图解分析:

购前:用户消费需求被激发,开始收集相关消费信息,并进行评估,以此决定消费目标。

购买:用户依据购前信息处理结果,以自认为合理的价格购买目标产品。

购后:用户购买商品后,会对商品使用满意度和消费性价比进行自我总结。

2、商业运营行为解析

基于上述理论,品牌商会有计划地开展相应运营活动,以吸引用户消费:

商业运营措施:

购前:通过广告投放和口碑传播,影响用户购前的信息处理过程。

购买:借助现场促销活动等方式,加快用户现场的购买决策速度。

购后:通过高效的售后服务和及时的客服响应,提高消费用户的满意度。

从上述分析可知,真正左右用户购买决策的是购前的信息处理过程。由于用户天生有降低消费风险的本能,所以很难接受完全不了解的产品。

因此,对于消费品牌,特别是新品牌而言,广告投放是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环节。

二、用户购前决策的影响因素

1、用户信息来源

在整个购前决策过程中,用户需求被激发后,需要通过收集信息和评估方案来完成信息处理,最终确定消费目标。

其中,收集信息阶段因信息来源不同,成为购前决策过程的核心阶段。

用户主要信息来源如下:

个人来源:用户社会关系中的信息传递,如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等。

商业来源:指品牌运营相关方的广告投放、包装展示、商业推销等。

公共来源:第三方社会性信息来源,如大众媒体、专业消费评审等。

经验来源:用户自身与需求相关的产品使用体验、性价比衡量等。

2、用户信息来源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户信息来源的占比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出现,商业来源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在用户信息收集来源中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当我们面对几十个品牌的洗发水时,会选择看过广告的品牌,还是从未听过的品牌呢?即便我们选择了一款常用的洗发水,第一次选用时,是不是也是因为看过广告呢?

三、传统媒体时代广告模型

1、广告模式解析

不可否认,报纸、广播、电视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人类首次能通过公共媒体迅速知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

由于传统媒体运营门槛高,导致这个时代广告投放渠道具有垄断性。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品牌方,面对媒体都无可奈何。

分析:

  • 消费者:要想获得免费的精神娱乐,就必须接受传统媒体大量的广告植入。
  • 品牌方:媒体刻意制造不同时间、版面的广告效果差异,迫使品牌方增加投入。

为了在相同的播放时长内最大程度地覆盖用户,品牌方都选择在黄金档进行高密度的广告投放,想想当年的脑白金就知道了。

2、后遗症

传统媒体的广告策略后遗症十分明显:

后遗症分析:

  • 用户厌倦:广告越来越多,让用户在收看时困扰不已,却又别无选择。
  • 品牌负担:黄金档播放时长有限,价格不断攀升,品牌方不堪重负。
  • 运营成本:为保持高收视以获得同行竞争优势,媒体运营成本持续增加。

这种囚徒困境在各种媒体形式中反复出现,即便现在的视频网站也不例外。

案例:

  • 腾讯视频以超过8亿的价格独播《如懿传》。
  • 用户为了先睹为快,不得不忍受各种广告骚扰。对于品牌方来说,这类独播有时就像一场赌博。

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用户信息收集结构发生了严重偏移,商业来源占比过高。

四、互联网对购前决策因素的影响

1、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的出现为用户改变信息来源结构提供了契机,因为个人用户的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互联网的影响:

  • 传播速度:通过互联网,我们传递和搜索信息的速度加快,信息时间差缩短。
  • 传播幅面:互联网能将个体的发声迅速传播给千万人,只要内容足够吸引人。
  • 内容留存:我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内容可以长久保存,供其他人检索和浏览。

通俗来讲,推送一篇文章,马上就会有数百人看到,而且只要不主动删除,这篇文章就会一直保存,并持续被搜索阅读。

这就是互联网对信息来源的改变,它扩大了个人来源、公共来源,并积累了用户的经验来源,压缩了商业来源在用户信息收集中的比例。

2、广告投放的变化

大量个体资讯的产生,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这给用户决策带来了两点改变:

分析:

  • 用户自搜索:用户借助互联网自主搜索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
  • 不信任品牌:品牌延续粗暴的广告投放方式,让用户充满不信任感,非商业来源迅速崛起。

简单地说,传统媒体时代,品牌说什么,用户就只能信什么,没有办法和渠道去验证。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会主动寻找答案,这迫使品牌方涉足非商业来源,控制负面评价。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投放,需要考虑用户主动搜索渠道(如搜索引擎)和品牌主动展示渠道(如双微KOL)在不同阶段的比例和力度。

五、我对广告投放渠道的理解

1、用户行为的改变

正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用户在购前阶段的行为,进而推动了品牌的变革:

分析:

  • 传统媒体时代:用户被动接收品牌广告,形成品牌记忆和购买时的条件反射。
  • 互联网时代:用户接受品牌广告后,会主动搜索资讯进行佐证,然后才会产生消费行为。

这种变化在新品牌进入市场时尤为明显。

脑白金式的广告投放,确实能让用户形成一定的品牌印象,但当用户主动搜索时,如果看到满屏差评或者没有任何品牌资讯,依然无法促进销售。

我们必须摆脱粗暴的传统广告模式,采用更温和的方式降低用户的心理抗拒,提高品牌被记忆的概率。OPPO的综艺玩法就很值得借鉴。

2、品牌应该做的改变

根据用户购前行为的变化,品牌,尤其是新晋品牌,应顺应这一趋势,及时做出调整。

分析:

  • 媒体渠道评估:评估品牌在常规媒体渠道的投放情况和实际效果。
  • 主动搜索优先:在目标用户主动搜索的媒体场景中优先进行投放。
  • 流量落地次之:优先选择淘宝、京东等渠道作为品宣流量的落地点。
  • 品牌展示再次:品牌根据目标用户关注的渠道,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

建议:

  • 优先优化SEA(如百度)、消费社区(如小红书)等用户主动搜索的媒体场景。
  • 进驻电商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优先选择天猫,京东等次之。淘宝是电商外流量的主要承接点。
  • 完成主动搜索优化和流量落地点建设后,可测试投放双微红人、抖音等常规渠道。

以上顺序千万不能颠倒。

有很多财大气粗的品牌,一开始就砸钱投放双微红人、小红书明星,花费巨大但效果甚微。原因无非两点:用户搜索不到信息、流量没有落地点。

这种错误实在不可取,希望品牌主们能戒骄戒躁,按部就班地做好基础工作,再考虑媒体投放发力。这才是打造品牌的正确途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