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因微信字数限制,报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第1 – 6章,下为第7 – 10章,本文为【上】。

目录:

第一章:调查介绍

第二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第三章:互联网络接入环境

第四章:互联网络安全环境

第五章:网民规模与结构

第六章: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

第七章:企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第八章:O2O市场发展状况

第九章:网络视频市场发展状况

第十章:网络游戏市场发展状况

第一章 调查介绍

一、调查方法

(一)网民个人调查

1.1 调查总体

调查对象为中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小灵通、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样本规模方面,调查总体样本76,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各38,000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调查总体细分如下:

子总体A: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 + 小灵通用户 + 学生宿舍电话覆盖用户 + 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

子总体B:被手机覆盖人群;

子总体C: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C = A ∩ B。

1.2 抽样方式

CNNIC针对子总体A、B、C进行调查,采用双重抽样框方式调研,以最大限度覆盖网民群体。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用于调查子总体A;第二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用于调查子总体B。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为保证样本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抽样,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定住宅电话覆盖的6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同样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权。

为保证各地市州内住宅电话号码被抽中机会近似相同,且考虑访问实施操作性,各地市州内住宅电话号码抽取步骤如下:手机群体调研时,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机局号,结合有效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手机局号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 + 4位随机数),对号码库随机排序后拨打访问。固定电话群体调研方式类似,同样生成随机数与局号组成电话号码后拨打访问,但只访问住宅固定电话,以避免重复抽样。

1.3 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

1.4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

CNNIC在2005年底曾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研究,该群体网民规模小,且随我国电信业发展,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有前提假设: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忽略不计。

(二)企业调查

2.1 调查对象

电话调查的目标总体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

2.2 抽样方法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根据国家统计局标准,将31个省、市、自治区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类别:

• 东部包括10个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海南。

• 中部包括6个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 西部包括12个省市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 东北包括3个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按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企业法人单位分为十八个行业大类。CNNIC按各行业在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共性和差异,将原十八个行业大类合并为九个行业类别:

按地区及合并后的行业两个指标交叉分层,将总体划分为4 * 9共计36个层。根据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企业法人单位的省市、行业分布情况,在每层中等比例分配样本量,随机抽取企业法人单位调查,最终有效样本共3000家企业。

2.3 调查实施方法

本项目采用电话调查(CATI)方式,调查随机性和准确性控制办法如下:

1)工作日早9点至晚6点拨打电话。

2)完成调查后,要求电话调查公司提供所有电话拨打明细情况进行抽查。

3)为避免接通率对随机性的影响,对号码无法接通情况,至少拨打三遍。

4)为避免访员个人观点对访问造成影响,规定不需要读出的选项一律不加以任何提示,并追问到位。

5)电话调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核对变量取值和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不合格样本予以整体删除处理。

(三)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旨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网上调查,将问卷放置在CNNIC网站上,同时在各类大型网站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

(四)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网上自动搜索主要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统计上报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4.1 IP地址总数

IP地址分省统计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IP地址数据库。将两个数据库中已注册且能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相加得到分省数据。因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同时,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中国IP地址分配单位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为确保IP数据准确,CNNIC会将来自APNIC的统计数据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IP地址数。

4.2 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

中国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来源如下:

域名数:.CN和.中国下的域名数来源于CNNIC数据库;中国类别顶级域名(gTLD)来源于域名统计机构WebHosting.Info公布的数据。

网站数:由CNNIC根据域名列表探测得到。.CN和.中国域名列表由CNNIC数据库提供,类别顶级域名(gTLD)域名列表由国际相关域名注册局提供。

4.3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报表制度,定期获取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纳入这些上报数据。

二、报告术语界定

◇ 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

◇ 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 电脑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电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 农村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

◇ 城镇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城镇地区的网民。

◇ IP地址:用于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联网基础资源,获得IP地址(无论形式)才能连接互联网。

◇ 域名:本报告仅指英文域名,由点(.)分割、仅由数字、英文字母和连字符( – )组成的字串,是与IP地址相对应的层次结构式互联网地址标识。常见域名分两类:国家或地区顶级域名(ccTLD),如以.CN结尾的域名代表中国;类别顶级域名(gTLD),如以.COM,.NET,.ORG结尾的域名等。

◇ 网站: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web站点,包括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和类别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站点,域名注册者位于中国境内。如域名cnnic.cn,其网站只有一个,对应网址为cnnic.cn或www.cnnic.cn,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如whois.cnnic.cn,mail.cnnic.cn等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同频道。

◇ 品牌渗透率:指过去半年内,使用过某品牌的网民数与使用过该类互联网应用的网民总数之比。

◇ 调查范围: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 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统计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

第二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2亿,拥有IPv6地址18797块/32。域名总数为2060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年增长2.4%,达1109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53.8%。网站总数为335万个,年增长4.6%;“.CN”下网站数为158万个。国际出口带宽为4,118,663Mbps,年增长20.9%。

二、IP地址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8,797块/32,年增长12.8%。

全球IPv4地址数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自2011年起我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不变,截至2014年12月,共计33199万个。

三、域名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增至2060万个,年增长11.7%。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CN”域名总数为1109万,年增长2.4%,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为53.8%;“.COM”域名数量为795万,占比38.6%;“.中国”域名总数达28.5万。

四、网站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335万个,年增长4.6%。注:数据中不包含.EDU.CN下网站。

五、网页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页数量为1899亿个,年增长26.6%。

其中,静态网页数量为1127亿,占网页总数量的59.36%;动态网页数量为772亿,占网页总量的40.64%。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4,118,663 Mbps,年增长率为20.9%。

<img decoding="async" loading="lazy" src="http://mmbiz.qpic.cn/mmbiz/5BAFXOfnTV6kGhZsaCcz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