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化名)也在卖课,他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当下AI商业化的现状:“若想了解AI在哪些领域真正能赚钱,可在小红书上搜索‘AI + XX(领域)’。要是搜索结果中几乎没有卖课信息,那就表明这个AI赛道有利可图,大家都在默默赚钱;要是几乎全是卖课的,基本可以推断该赛道目前的变现价值很低。”
而AI短剧的检索结果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随着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从普通公司职员到体制内干部,都背负起了AI的KPI,渴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Deepseek时刻”。影视圈自然也不例外。过去一年,国内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众多AI视频生成工具。在2月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制片人白一骢更是大胆预言:“AI不仅会取代某个具体工种,甚至可能会取代整个行业。”
在白一骢看来,当“番茄 + 豆包 + 即梦”发展到极致并整合为一个新产品时,观众能够依据任意一部小说定制符合自身审美的影视剧。而AI短剧,正是实现这一宏伟愿景的试验场。
作为推广AI视频工具的理想领域,各大平台和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AI短剧大作。快手推出了AI奇幻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AI科幻剧《新世界加载中》;抖音有AI奇幻探险剧《兴安岭诡事》以及与周星驰合作的AI动画《无名特工队》;就连网红企业家周鸿祎也参与其中,拍摄了AI短剧《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
尽管AI短剧市场热闹非凡,但硬糖君采访的多位“传统”短剧从业者却异常冷静。他们表示,受益于AI视频工具的出现,在影视行业的寒冬中找到了副业,但并非通过制作AI短剧赚钱,而是从事AI广告业务。
表面上看,AI短剧既能帮助影视圈在寒冬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能避免真人演员塌房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AI短剧还存在较大差距。就像人们初次使用ChatGPT或Deepseek时会被其惊艳,但很快就会发现,它无法达到老板所期望的全能效果。
AI讲故事,差了很多味
短剧从业者佳佳这样向硬糖君形容她眼中的AI:“现阶段的AI,就像恋爱中不开窍的直男。你说生病了,它只知道让你喝热水。”AI根本理解不了人类的潜台词和微表情,比如让AI生成一个“很贱”的哪吒表情,它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贱”。或许未来AI能够学会,但目前想要让AI视频工具一键生成像样的短剧,还需攻克两座技术难关。
第一座难关是AI视频中主体人物、场景、服化道的一致性问题。生成单个AI视频时,人物形象还能保持一致,但生成多个AI视频后,就很难保证一致性了。例如热门短剧《鲛人珠》的女主,不仅每个场景换一张脸,脸上的黑斑也会随之改变。
第二座难关是AI人物的表演缺乏“人味”。目前AI人物的演技水平如同面瘫小鲜肉,一旦表演镜头过长,很容易让人出戏。佳佳将《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哪吒形象图片输入AI,生成的“哪吒”不仅表情不如电影里灵动,外貌也与电影相差甚远。
当然,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只是解决起来成本过高。
专注AIGC赛道的视觉灵动主理人高鹏飞表示,可以通过训练LoRA、炼制专属的角色模型或借助一些三维工具来解决一致性问题。所有问题都可以像动画师那样,先制作一帧高质量的图片,再以此生成视频。但以这种效率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的短剧,实在不划算。
AIGC内容创作平台故事接龙StoryStorm发起人宋东桓认为,这其实是AI视频工作流程的问题。
“很多AI视频工具采用的是图生视频的工作流程,相当于二维生三维的逻辑,这样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实际上,制作AI视频应采用视频生视频的工作流程,即三维生三维的逻辑。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采用这一逻辑的AI工具,但都还不够完善。”
由于图生视频工作流程的广泛应用,现阶段从业者习惯将AI视频工具当作素材库,通过输入提示词来查找所需的素材。高鹏飞感觉,总体而言,使用中国AI工具制作国产剧效果更好。因为外国AI工具常常会把视频里的中国人变成欧美脸,国内外AI库里的大模型数据存在很大差异。
北邮副教授张成文在《大模型导论》一书中提到,AI大模型实际上是概率模型。与通过数据库检索数据不同,大模型通过大量学习世界知识,依据概率生成较为准确的回答。在大模型中,提示词对模型的生成结果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现在很多从业者的工作流程是先用AI制作图片,再用deepseek撰写提示词,然后将其输入不同的AI视频工具,对比输出结果后择优使用。预算充足的专业玩家通常会购买各种会员,而预算有限的业余玩家则会选择即梦、清影、通义万象等赠送积分的工具。
AI短剧能降本,但增效看个人
从业者阿米分享了自己的失败案例:“辛苦制作完一部短剧后,我发现AI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能降本增效。”他组建了一个三人团队,分别负责分镜、编剧和配音,耗时两周创作了一部AI短剧。
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精心绘制了超过5000张分镜图,AI视频工具却只能实现三成效果。或许是受限于自己的AI操作水平,也可能是AI本身的技术水平有限,阿米感觉自己的心血都白费了。他后悔自己花费这么多精力做设计,还不如直接找资金拍摄真人短剧。
卖AI课的小宇告诉硬糖君,最早一批卖AI图的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当时单张图的销售额就能达到上万,但现在竞争变得激烈了。阿米花费大量精力制作的分镜设计图,或许直接拿去卖图变现更划算。
高鹏飞也认为,现阶段AI生视频在广告领域更能提高效率。AI视频可以替代一些传统广告类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AI拍摄短剧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短剧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不值得像广告那样在单位时间内精细制作。
在现有条件下强行采用全链路AI创作,最好的结果可能只是吸引观众吐槽,让“传统”影视从业者暂时感到安心。
周鸿祎主演的首部AI短剧《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讲述了AI手机带人穿越回古代的故事。剧本由deepseek参与编写,特效由AI视频工具生成,最终却被观众批评“逻辑混乱”“辣眼睛”。由于这部剧是为了推广AI,周鸿祎无法将责任推给AI,只好声称是人类市场部把剧情剪坏了。
AI文字创作通常提供的是热门故事套路,但套路并非影视创作的稀缺资源。如今影视行业不再流行抄袭故事套路,而是抄袭细节和金句。因为故事套路就那么几种,好莱坞编剧“圣经”《救猫咪》早已进行了总结。而细节和金句这些“血肉”部分,才是最难创作的,也是打动观众的关键。
归根结底,影视创作属于艺术创作范畴。艺术创作需要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依赖人的综合认知能力,包括知识体系、审美体系以及对世界的感知。以目前的AI水平,还无法达到这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不过,AI视频生成工具的出现,确实为很多人提供了白手起家的机会。那些缺乏人脉、怀才不遇但怀揣梦想的创作者,如果不怕浪费时间和精力,投身AI短剧领域尝试一番,说不定能实现从单车到摩托的转变,打开通往行业核心圈的大门。
AI对口短剧赛道?还真有
各大平台主推的“AI短剧巨制”,通常采用传统影视叙事模板,旨在展示经典故事如何通过AI实现降本增效。为了避免AI常见的人物表演僵硬、违背物理规律等问题,AI短剧常常会在人物说话时插入脚步、背影等空镜头,同时用心理独白、画外音旁白代替人物对话来推动剧情。
这种做法并非明智之举,与其避短,不如扬长。从目前市面上的AI短剧来看,适合现阶段AI视频技术水平且能被观众接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一是猎奇向的奇幻短剧。由于AI视频常出现不符合物理规律的问题,奇幻剧自然成了其最适合的类型。只要不断堆砌怪力乱神、奇情诡异的画面,用户为了图个新鲜、看个乐子,就会忽略AI画面一致性和叙事方面的问题。例如让男人生孩子的系列短剧《田螺姑娘》《鲛人珠》等。但这类视频一旦某个梗火了,后续跟风者众多,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是AI动物、动画类短剧。观众对AI人物表演的表情僵硬较为在意,但对动物表演则更为宽容。只要让动物从事一些人类活动,就能让观众感到新奇。比如讲述一只橘猫过着李子柒式生活的《喵大厨》。可以说,很多人类博主的热门赛道,都可以用AI动物重新打造。
众所周知,在影视领域,动物和小孩是最难拍摄的。因此,AI视频最先火起来的是AI萌宠和AI萌娃,这也算是真正的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第三种是惊悚恐怖类型剧。AI常常生成不符合自然法则的吓人视频,AI人脸本身就具有“恐怖谷效应”,这些特性天然适合惊悚恐怖题材。例如仿聊斋志异的《莲花娘子》、都市奇谈类的《我在阴间送外卖》。
除了以上三种特殊类型剧,影视从业者比较推崇的做法是“AI + 真人演绎”。让真人负责擅长的表演部分,AI负责奇幻、科幻、古装等非现实场景部分。比如华策利用自研库AI制作的《我在冷宫忙种田》、快手星芒短剧《浮梦吟》。
这种做法相当于用AI取代了以前影视工业中的“绿幕拍摄 + 后期CG”流程,但真人拍摄部分仍需较大的支出。
“AI + 真人演绎”可能还有更多完美契合的内容值得探索。例如北影节AI获奖短片《给我一个明天的拥抱》,讲述了真人与电脑AI对话的故事,类似华金·菲尼克斯、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电影《她》。如今“人机恋”题材也有了一定规模,让真人演真人、假人演假人,或许更能触动人心。
尽管现阶段AI视频工具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但从业者对AI短剧的未来都持积极态度。毕竟AI的迭代速度超乎想象,去年很多AI视频工具还存在穿模、闪屏等问题,今年就已经得到解决。现在限制AI短剧发展的问题,可能几个月后就会消失。或许不久之后,硬糖君就要开始评价AI小生、小花了,想想还真是让人心情复杂。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