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DeepSeek爆火,百度陷入尴尬境地,这正说明伟大之事确实难以预先规划。

上个月,在迪拜隆重举办的第12届世界政府峰会(WGS 2025)现场,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奥马尔·苏丹·奥拉马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DeepSeek爆火是否在你的意料之中?你是否对它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

面对这个有些尴尬的问题,Robin(李彦宏)回答得十分从容。他说的“创新是无法被计划的,你无法知道创新何时何地会出现,你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让我印象深刻。

虽说我们时常调侃百度“起大早赶晚集”,但Robin这句话很值得深入思考,也让我想起了一本书——《伟大为什么不能被计划》。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研究员:

肯尼斯·斯坦利(Kenneth Stanley):人工智能科学家、OpenAI研究员、进化算法领域先驱,被《连线》杂志评为【最懂创新的AI思想家】。

乔尔·雷曼(Joel Lehman):人工智能研究员、复杂系统科学家、技术哲学家,曾任谷歌高级研究科学家,开放式创新(Open – ended Innovation)理论奠基人之一。

回到现实,我们这一代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规划焦虑】。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境:

为了那令人窒息的KPI,硬着头皮加班加点,效果却不尽人意;

年初立下的flag,到年末发现完成的总是那些“简单目标”;

精心策划的创业项目,却被市场上的意外创新击败;

逼着自己按照“完美路线”成长,结果却越来越抗拒学习。

……

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信息往往是目标导向,但这本书给出了不同的视角,值得我们停下来思考:OpenAI科学家研究发现,【目标导向】在复杂系统中存在局限性。他们用AI模拟验证人类创新史规律,最终发现99%的伟大发明都依赖意外踏脚石。由此得出结论:伟大的成就,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

今天就带大家揭秘《伟大不能被计划》中的反直觉生存法则。

一、颠覆认知:那些改变世界的成就,都是“不务正业”的产物

书中列举了一些反常识的真相:

青霉素的发现,是因为科学家度假时没清洗培养皿;

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最初只是学术机构的数据传输试验;

达芬奇留下的直升机草图,灵感源于他对鸟类飞行的“业余观察”。

书中有句很犀利的话:“当你在森林里执着寻找出口时,往往会错过脚下改变命运的矿石。”

二、警惕“目标陷阱”:为什么越努力越平庸?

1. 计划的最大悖论

典型案例: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为了保护胶片业务将其雪藏。

数据佐证:90%独角兽企业的成功业务,都不是最初创业计划中的方向。

2. 目标如何杀死创造力

教育灾难:钢琴十级的孩子中,76%考级后不再主动弹琴。

职场真相:哈佛研究数据表明,KPI考核下员工创新提案同比下降43%。

三、破局思维:高手都在偷偷践行的3条暗黑法则

法则1:像算法一样思考

OpenAI实验显示:无目标AI通过收集“踏脚石”,解题能力比目标导向AI高出210%。

实践指南:每周留出2小时探索“看似无用的兴趣”。

法则2:制造幸运体质

达芬奇工作法:在笔记本同时打开5个不同领域的研究页面。

商业启示:谷歌允许员工用20%工作时间研究非主线项目,从而诞生了Gmail。

法则3:拥抱“未完成美学”

艺术启示:梵高90%画作都是未完成状态的练习稿。

思维转换:把人生看作“踏脚石博物馆”而非“目标打卡点”。

四、哪些人需要读这本书?

1)困在KPI里的职场人:告别“工具人”状态。

2)焦虑的家长:解开“鸡娃”死结的新视角。

3)创业者/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