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14 将会给互联网广告带来怎样的影响

历经数月的测试,

iOS

14.5 与 iPadOS14.5 向公众开放。在为用户带来诸多新功能之际,也给

广告投放

造成了新的难题,这源于一项新隐私功能——ATT(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的推出,其要求 APP 开发者必须征得用户同意,方可追踪用户及访问其设备的广告标识符。这对于基于跟踪

归因

发展起来的广告投放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可以说重新塑造了 iOS 市场上广告投放的策略。

1.设备号对建模归因的作用

先通俗地说一说受 idfa 影响的建模归因到底是咋回事。早期,互联网广告和传统广告类似,流量方提供展示位,广告主投放物料,签合同约定一个时间段,在此期间的转化效果不管。往后逐步发展出了 cpc 的购买和 cpm 的购买。以往购买位置时段容易理解,简单粗暴,付钱就行。然而到了购买有效曝光和点击时,结算成了大问题,怎么才能知道有人点击观看了,点击和观看的人数达标没?流量方说达标了,我们后台有用户标识,广告主不同意,说这标识和自己的不一样,不结算。这就好比你之前没见过西红柿,去饭店点了个西红柿炒蛋,上菜后你觉得这在你看来叫番茄炒蛋,不想付钱,认为货不对板。当然,也可能因为你不了解什么是西红柿,所以老板给你掺了点黄瓜,告诉你这就是西红柿炒蛋。

大家对于如何定义用户争论不休,这时就需要一个第三方充当公证人,制定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得让大家都认可,能查到,公证人还得有公信力。在 pc 时代,这种局面更混乱,因为作弊防御机制差。到了移动端,这个问题好解决多了,手机设备相对私人,且更换使用频率较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这台设备就代表一个人,只要确认这个移动设备的标识就行。不管是以前安卓的 IMEI 还是 iOS 的 idfa,都起到了共识的作用,大家共同认定一个标识,依据这个标识进行买卖,解决结算赚钱的问题。所以你看安卓出台新的隐私政策大家都镇定自若,因为新的标准很快就能达成共识。现在 idfa 很多都在讨论建模归因的问题,这里的归因就是要确定把钱付给谁。解决了赚钱的问题,就得思考怎么能赚得更多。

听过卖水的故事吧,在沙漠里卖水和在路边卖水不一样,不管是平台自身的流量还是买来的流量,都想卖个好价钱。那怎么知道卖给谁能赚更多呢?(用户在各大 APP 使用过程中会留下数据信息,平台会根据这些信息给用户打标签,比如性别、年龄、兴趣等,依据这些标签再判断这个用户可能对什么更感兴趣,便于把产品卖出去。说到这,那和 idfa 有啥关系?前面讲过,idfa 只是一个通用标识,在钱的问题上大家很敏感,所以需要建立统一的共识。

但在建模这件事上就不同了。一些头部媒体平台,自身产品、流量覆盖面广,完全能自己操作,不一定需要借助这个共识标签来建模,你把手机送人后这台手机定位的人就变了,可机器不知道,只能根据最新的行为信息重新建模。不过有一种情况可以,大平台的账号系统依然能为平台提供信息数据用于建模。归根结底,建模就是想判断这个人喜欢什么,价值多少,然后再想办法确定这次看到广告的是不是这个人。

总的来讲就这么几件事:

1、IDFA 也好,IMEI 也好,发挥的都是通用标准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方便结算

2、建模对于流量覆盖广泛的公司,可以不需要通用标准,自己玩也行

3、对于聚合贩卖流量的平台,有通用标准就能想办法跨应用建模提高准确度,钱也能准确地打到对方账上;没有这个标准就只能“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2.广告归因流程

下面再谈谈这次 ios 的新政策更新带来的影响。

图 1 IDFA 时代广告归因流程图

原先 IDFA 的广告归因流程图可简化成上图所示:

1. 当广告主向用户展示广告,用户点击广告,广告将 IDFA 上报给第三方服务器;

2. 用户点击广告跳转至苹果 App Store,然后下载并激活应用;

3. 此时应用会将 IDFA 上报给第三方;

4. 在第三方服务器,会将用户点击广告时的 IDFA 和应用上报的 IDFA 进行匹配,双方一致就认为该广告产生了转化,否则不是;

当然,苹果也提供了一种 IDFA 的替代方案,就是运用苹果提供的 SKAdNetwork 来进行归因,不过这种归因机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的流程图如下(此图来自苹果官网):

图 2 SKAdNetwork 广告归因流程图

新的 SKAdNetwork 归因流程步骤如下:

1. 对于 APP 而言,存在一个签名标识来进行全程标记;

2. 当广告展示并被用户点击,跳转到 App Store,并进行安装激活时,会调用苹果的 register API 来上报;同时苹果还提供了其他转化值来记录其他行为,比如注册等;

3. 这里存在一个倒计时机制,当调用苹果 API 上报事件时,苹果会在 24 小时后的 0 – 24 小时内将结果告知广告平台;如果在 24 小时内更新了新的事件,会重新进行 24 小时的倒计时,并在 24 小时后的 0 – 24 小时内将结果告知广告平台;

3.两种归因机制不同点

这里 SKAdNetwork 归因机制和之前的 IDFA 归因机制有哪些不同呢?主要的差异在于 IDFA 能够做到设备级的用户标识,意味着可以基于 IDFA 来追踪用户,更好地衡量广告效果并进行再营销,但是 SKAdNetwork 归因机制做不到这一点,割裂了广告投放的整个链路过程。

SKAdNetwork 归因机制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倒计时机制的存在,以往的 IDFA 回传是实时的,也就意味着媒体平台能够基于 IDFA 进行算法优化,在基于更深的转化事件比如付费次数、ROI 等模型的预估上,IDFA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由于要在 24 小时后才知道结果回传,导致模型算法计算的难度大幅提高;

2. SKAdNetwork 归因机制仅服务于 App Store 商店,也就意味着只有应用可以使用该机制,其他投放形式比如网页形式都无法采用该机制,这些投放形式的评估效果将难以衡量;

3. SKAdNetwork 归因机制不存在任何设备级的标识符,也就是无法追踪到是哪个用户下载并激活了应用;

4.SKAdNetwork 归因影响

在 IDFA 存在的时候,对于广告主来说,有实力的广告主能够利用自身的数据搭建算法模型,并根据模型改善广告投放效果,更新广告策略,使投放效果提升,这意味着之前在 iOS 市场中,由于数据、算法等方面的原因,大小广告主存在不平等的关系,大的广告主天然具有优势,比如 RTA 的玩法。

在 IDFA 消失后,大广告主以往在设备信息积累上的数据优势将不复存在,通过自建标签匹配设备的方式也无法实现,所以在这方面广告主之间的竞争会更公平。此时能拉开差距的可能更多取决于前期的数据预估能力,即谁能更准确更迅速地判断广告效果,以此支撑买量策略,谁就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同样,由于无法利用数据建模,且媒体资源的扶持会间接减少,广告主将更难直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精准用户。换句话说广告主不会像以前那样,依赖平台高效的算法建模能力,像过去那样强势提高价格,在单次竞价过程中会变得更加谨慎。因为目标用户的终身价值更难以预估,对于广告主而言,倾向于认为单个用户的价值降低,其中的无效流量增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高预估终身价值导致亏损。从短期来看广告主只能降低价格去竞争流量,然后根据投放效果不断调整。当市场价格水平达到平衡,有产品和数据能力的广告主之间的竞争又会将价格抬高。目前新政策刚开始,依然存在有 idfa 和无 idfa 两种情况,在无法很好区分设备级别的情况下,广告平台算法、出价功能等未能及时响应,由于惯性,现有的整体市场出价会偏高,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 roi 降低。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IDFA 消失对头部玩家和中小玩家的影响不同,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有差别。头部玩家通常有自己的自归因系统,在自归因系统下的用户特征仍能用于建模,实现广告的追踪,只不过从之前的 IDFA 归因变成自归因,模型的效率可能下降不大,那么对头部玩家的广告收入冲击较小。比如 Facebook 的广告收入受影响最大的是其联盟流量,同时头部玩家也会积极推广自己的自归因系统,将市场上的其他流量聚合到自身体系下。但中小玩家,尤其是联盟流量,由于流量比较杂乱,是一种聚合型的存在,无法做到跨设备的归因,在此基础上,这些中小玩家可能会遭受较大的冲击,中小玩家的出路在哪呢?一个是建立自归因,这样可以避免因没有 IDFA 带来的归因问题,但是建立自归因需要技术支持并且要得到市场认可;一个是依靠头部玩家,通过嵌入 SDK 将流量接入头部玩家中,实现变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流量分发变现的效率降低,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广告展示形式,以此来提高变现效率,还有就是增加广告展示频次和广告位来弥补收入缺口。

对于开发者开发的变现 APP 来说,由于兼具广告主和媒体两个角色,所以遇到的问题和上述讨论的类似,就不再详细阐述了。

因此,个人认为 IDFA 的消失对于整个市场而言,一方面加剧了市场竞争,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头部玩家和大广告主的先发优势强大,会逐步占领其他人的市场份额。另外主流广告平台都有自己的归因机制,对于整个市场的从业人员来说,很多人的感受其实并不强烈。对于以 cpc、激活等方式为主的竞价方式影响不大,但是像以付费出价、ROI 出价受到的影响较大。

相应地,对于优化师来说不必过于担忧,主要的影响更多地转移到外部技术能力上,只要不存在别人跑付费我跑点击,别人一天预估 roi 调计划我三天调计划的情况,在市场机制公平的环境下,cpc 时代我们照样能生存下来。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