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入局本地生活,今年已被热议许久,而我一直未发声。
小红书以往涉足众多赛道,可大多虎头蛇尾,一番讨论后便没了下文。
所以对于此次本地生活业务,我持观望态度,想看看小红书的长线布局与后续规划。
如今热度稍退,但大致策略已渐明晰,我觉得可以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了。
在小红书正式进军本地生活领域之前,不少商家就通过博主探店、网红打卡、美食晒单等方式在小红书宣传引流,这曾是小红书的爆款赛道之一。
以前的转化渠道类似现在的水下种草,达人发笔记打卡,用户被种草后到店消费,或者进入大众点评、抖音等App购买团购消费。
也就是说,小红书完成种草环节,核销部分仍由其他App完成。如此看来,小红书进军本地生活,将后续核销消费环节拿下也在情理之中。
那我为何不看好小红书本地生活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小红书在本地生活板块有哪些动作。
一、小红书在本地生活板块的动作
1. 商家侧
首先是商家侧。
(1)食力发店计划
小红书发起【食力发店计划】,简单来说就是零押金、零佣金,还有相应流量扶持。
同时,细分呈现页不像小红书原本的瀑布流推送形式,而是以商圈集中内容。
用户能通过任何商家或一篇笔记链接到附近商家,进而阅读相关晒单和打卡笔记,甚至购买团购。
(2)笔记标记
除食力发店计划外,还有之前就有的笔记标记。
达人发布笔记时标记店铺,读者在笔记中就能看到地址,无需二次跳转。
通过地址跳转能看到商家更多介绍和关联笔记,后续呈现和食力发店计划类似。
总的来说,就是在站内通过多级跳转,实现笔记、店铺和团购核销的协同闭环。
2. 达人侧
除商家侧外,达人作为小红书生态和本地生活闭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供应方,小红书也有引导措施。
即发起探店征集,并给予内容指导和流量扶持。
(1)探照灯计划
也就是【探照灯计划】,还定期提供一定名额申请。
熟悉团购的朋友一听就明白,这和大众点评的“霸王餐”类似,从方式到链路都差不多,只是小红书在身份审核和内容品质要求上可能更高。
二、不看好小红书本地生活的原因
“原来需要切换好几个App才能完成的事,在小红书都能解决啦。”这是小红书官方账号土拨鼠在本地生活商家招募贴中的话。
之前因缺少交易闭环,小红书仅为内容供给方,难以在本地生活领域实现明确商业化,现在消费路径已很明确。
看似一切条件具备,链路也已打通,小红书在原生相对成熟的生态中也有积极规划布局,那为何我不看好呢?
因为目前来看,小红书开展本地生活的劣势明显,困境重重。我从用户端、平台端和商家端三个角度分析。
1. 用户端
(1)内容推送
在进军本地生活、邀请商家入驻前,小红书就具备基础闭环产品功能,也有足够的内容量和用户,这是其优势。
从笔记标记和食力发店计划可知,进入笔记后,小红书站内的收割闭环已建立,看似阅读 – 种草 – 深度了解 – 核销拔草的流程顺理成章。
但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我们知道,小红书阅读是千人千面的瀑布流推送,即系统根据用户近期阅读内容优先推荐相似优质内容。这里包含两个要点。
首先是近期阅读。小红书是生活方式平台,内容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并非只有美食探店类内容。即便用户近期阅读过本地美食内容,平台也不可能只推送此类笔记,其能阅读到的同类型内容量相对有限。
其次是推送匹配。平台算法不断精细化,会根据阅读情况纠正匹配。比如用户阅读一篇本地探店笔记,可能一小时后系统才会推荐10%相关内容,若用户点击阅读了一定比例,系统再进一步判断用户最关心本地美食后,才会增加推荐内容比例。
由此可见,存在阅读匹配优化的时间差,且需要通过阅读行为不断修正。而且推荐的是【标签匹配且优质】的内容,而非【用户近期高评分反馈且距离最近】的店铺。
作为实体店美食消费者,最可能查询美食的场景是当下约了亲友,甚至正在街边讨论吃什么,需求明确且急迫。前面提到的时间差、推送调教、距离和评分匹配等都无法满足,小红书的内容浏览对用户来说效率太低。
也许有人会想,目标明确时用户可以搜索,这比等推送效率高。但又回到小红书推送机制的问题,搜索呈现的内容不是【近期反馈且近距离】的,尤其是搜索商圈时,匹配结果有限,只有内容带商圈名字才更可能被前排推送。
再具体一点,直接在店铺推荐中搜索商圈,比如我这里显示附近美食有6000 +,但实际呈现仅20 +,选择范围小且口味单一。
在小红书实现搜索消费对搜索行为要求很高(像我这种很了解平台的人都难以顺利搜索到想吃的东西),且整个推送系统对本地生活并不完善。
试想,当你和小伙伴讨论吃什么、去哪吃时,大众点评和美团与小红书相比,哪个效率更高呢?
(2)内容可信度
除效率外,内容对用户的价值感和可信度也是小红书进军本地生活的阻碍因素。
与在小红书被种草日用品、服饰、家居等不同,选择线下美食店时关注的维度不同,主要是味道、地理位置、价位、食品安全。
我们在小红书看到的探店内容本质是种草,而种草往往是美化后的内容。毕竟小红书是格调较高的社交平台,内容贡献者多是博主而非素人。
这就像点外卖时看到的都是为返现而夸夸的评价,而非真实用户晒单反馈,这样的评价可信度不高。小红书的表达更夸张,常见【来深圳就为了这家】【一周吃十次】【yysd】等表述。
而大众点评的店铺评价都是真实用户的评价和反馈,包括图片也是以真实为主,没有精致排版和滤镜。在这方面,小红书不是用户的首选。
2. 平台端
(1)运营成本
探讨小红书本地业务就不得不提运营成本。即便链路畅通,如果成本过高、盈利不足,对平台来说也是鸡肋。
与小红书其他业务不同,本地生活行业本质是线下竞争,尽管平台在线上。这意味着小红书必须配备大量人员进行商家BD,这对只有这一线下业务的小红书来说成本高昂。
(2)商家体量
商家体量也是影响小红书本地生活运营成本的重要因素。
近两年本地商家存续期短,除连锁店外,大部分店铺和网红店都昙花一现。这意味着小红书难以从单个商家长期获利,而人员成本持续投入,性价比可想而知。
其次,小红书原本的调性是品质生活和格调,这决定它的吸引力不在低客单价和促销(尽管近一年笔记带货有低价走量趋势)。
这首先就排除了大众夫妻店和小店,在小红书大力营销的主要是网红店和网红套餐。从食力发店计划的招募就能看出。
再说价格,受小红书调性影响,低价团购不是主要赛道,探店测评才是主要内容,而大众点评以优惠折扣为主要呈现内容,这与美食团购本质相悖,大众点评的核销率显然更高更快。
即便网红店打卡,消费者也更倾向于在低价平台消费。例如同一套餐,小红书89元,抖音或大众点评85元,你会选哪个呢?
所以从长远看,用户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在小红书种草,在大众点评拔草。小红书引以为傲的商业闭环对商家吸引力大减,愿意参与的商家数量会在原有基础上减少,最终留存的商家体量可想而知,这些商家又怎能支撑小红书本地生活板块巨大的人工运营成本呢?
3. 商家端
商家是小红书本地生活板块的支撑和参与者,但在转化链路中的利好有限。
(1)运营成本
对商家来说,运营成本仍是首要考虑因素。前面提到夫妻店因整体调性与小红书平台适配度不高,其实除调性外,运营成本也使夫妻店不会选择小红书。
动辄几百上千一篇的达人笔记合作费用,对靠附近居民就能盈利的夫妻店来说过高。对其他普通商家,甚至网红店,小红书的运营成本也不低。
本地生活类商家评判运营成本的核心逻辑是核销,冲动消费和远程消费只占本地消费小部分,大部分用户是先有明确需求再搜索判断下单,这和在天猫选购产品类似。推送式和被动种草的团购核销率不高,这导致商家在小红书生态下难以获取高额盈利,甚至连达人合作费用都难以平衡。
(2)用户匹配
除前面提到的店铺调性导致的小红书用户匹配度问题外,小红书的推送机制也决定了用户匹配度低。
无论是基于历史阅读的千人千面推送,还是热度推送,都无法满足商家实现核销最大化所需的三个基本用户匹配——距离、需求和时间,即无法在用户有需求时,第一时间将笔记推送给近距离、口味相似的用户,小红书目前的推送机制还做不到这点。
从同等需求看,大众点评更完善,其内容排序和呈现已体现距离、口味评分、人均消费、近期折扣这些本地团购消费用户最关注的问题。
分析这么多,大部分问题都源于小红书目前的内容推送方式和信息呈现。相较于开发本地生活业务,现阶段小红书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如完善平台商业化、监测种草效果、稳固站内闭环等。
原生内容尚未完善,小红书是否有余力与线下实体及大众点评等团购App抗衡,又如何突破困境从本地生活实现增长,这些仍是未知数。
相关阅读:
小红书科普账号涨粉90万策略
小红书品牌号粉丝猛增,做对了什么?
处罚品牌2000+!小红书违规营销再治理!
Roi超4的5种小红书玩法!
小红书爆文的底层密码
小红书为什么要转攻「线下」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