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以及小红书纷纷发力本地生活领域

若论今年互联网巨头间值得研讨的议题,除了 ChatGPT 掀起的大模型热潮,本地生活领域的竞争也算其一。

先是抖音凭借流量优势毅然入局,与美团正面交锋;紧接着高德、快手、小红书等也纷纷涉足。

本地生活的热闹景象,一度令人产生仿佛重回互联网鼎盛时期的错觉。

在互联网赚钱最为轻松之际,几乎无人深耕本地生活,美团堪称唯一的特例。

可当下,本地生活竟有成为互联网新蓝海的趋向。

那么,本地生活领域,当真会迎来全新篇章吗?

一、抖音的挑战

自 2020 年初起,字节跳动便逐步开启本地生活相关业务。

当年 3 月,抖音企业号升级,推出团购功能;6 月,抖音星图平台上线达人探店任务;随后,抖音企业号页面又新增酒店预订、门票预订按钮……

这一系列动作均指向本地生活。至 2020 年末,字节还专门成立了负责拓展本地生活业务的“本地直营业务中心”,正式吹响进军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号角。

次年 3 月,抖音主站上线团购,并将 1 万名字节销售转为本地生活地推;7 月,推出聚合型外卖平台“心动外卖”。

然而,尽管重拳出击,结果却不尽人意。“本地直营业务中心”团队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后,遭遇裁撤,备受瞩目的抖音“心动外卖”也很快销声匿迹。

相关负责人频繁更迭,聚焦业务逐渐模糊。用一位

抖音本地生活

头部服务商的话说:“几次接触下来,感觉抖音自己都没搞明白要做啥。”

好在,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流量优势,抖音于去年摸索出一条“探店短视频+算法推荐 +直播带券”的路径。

据 2023 抖音生活服务生态伙伴大会数据,相比 2021 年,2022 年抖音生活服务 GMV 增长 7 倍。

2022 年年末,抖音生活服务部对组织架构进行部分调整,整合为酒旅、到店综合、到餐和外卖三条业务线。抖音集团董事长、商业化负责人张利东也开始更多关注这块业务。

有乐观者分析,凭借充足的流量优势,抖音有望在本地生活领域位列前三甚至冲击第二。

同时,脉脉上甚至流传出一个“鄙视链”:抖音本地生活招聘时,瞧不上来自美团的应聘者,认为他们不懂直播和短视频。

但流量并非万能。

2022 年 5 月,抖音集团 CEO 张楠在参加员工会时,将各业务不合理向抖音索要流量的行为比作“挖矿”,称此举会导致用户流失、“掏空流量”。

她表示,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之间,关键在于“平衡”。还举例说明,相关业务要通过推荐转化和培养用户购买心智,实现用户长期主动复购。

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抖音在 2022 年上半年进行多次测试,发现抖音展示的电商内容一旦超过 8%,主站的用户留存和使用时长便会受到显著负面影响。

知危编辑部亲自测试发现,在抖音的推荐页面中,每 10 个视频就会出现一两个有关到店团购的推送。倘若之前在抖音购买过团购套餐,这一推送数量还会翻倍。

中信建投估算,当前抖音分配给本地生活的流量比例为 2%至 2.5%,且这一比例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

这意味着,抖音本地生活板块的诸多业务得学会自力更生。比如外卖。

据豹变估算,按平均客单价 110 – 130 元计算,抖音外卖上半年实现的 GMV 约为 15 亿,与年初制定的 1000 亿年 GMV 目标相去甚远。

抖音外卖已将 1000 亿目标下调至 50 亿,甚至不再将 GMV 视为 2023 年后半段最为看重的指标,策略重心已转向以更多方式打通业务流程。

今日,据 36 氪报道,抖音生活服务高层近期又有新变动,担任生活服务总裁刚一年多的朱时雨调任负责一级部门“增长与商业解决方案”。

对于一个注重数据与效率的公司,此次抖音的调整意味深长。

二、流量与销量

在 2022 年 Q4 的电话会议上,当被高盛的分析师问及如何看待外卖和到店的市场竞争时,王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回答。

对于外卖配送,王兴认为,无论是从消费者数量、商家数量还是配送网络的角度来看,市场上无人能与美团抗衡。

其他既有平台或新入场的短视频平台,均不具备挑战美团的实力。

关于此消息,知危编辑部向美团相关人士求证,得到的答复是:“美团自主研发的订单配送和调度系统技术,领先市场三年。”

而对于到店消费,王兴转变态度,仅给出一个官方回应:“目前市场规模尚小,短视频平台的加入会推动行业发展。”

抖音在到店消费方面,走的是一条与美团迥异的道路。

抖音作为内容平台,其立足本地生活领域的逻辑与电商如出一辙,主打用户的冲动性消费。

它依靠算法推荐与用户潜在需求的偶然碰撞,让原本没有消费意图的用户被偶然刷到的内容吸引,冲动下单。

清晨的粥与深夜的酒,都比不上饭点时在抖音刷到的大猪肘诱人。

而美团作为工具平台,主要满足用户主动搜索的确定性需求。

消费者带着明确目的打开美团,期望迅速、精准地获取答案——比如进店点菜前先查看有无套餐或优惠券,然后当场下单并核销。

在消费行为学领域,有一个成熟的 AIDMA 模型,指消费者从接触信息到最终购买,会经历关注、兴趣、欲望、记忆、行动这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可分为品宣获客和引流销售两部分:

前者(品牌广告)作用于靠前阶段,主要用于传播品牌,在消费者尚无明确购买意愿时施加影响,以获取新客户;

后者(效果广告)作用于靠后阶段,在顾客已有一定消费意愿时发挥作用,以提升销量。

显然,抖音和美团在用户消费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阶段不同。

而这种源头需求的差异,也导致了双方线下核销率的差距。据中泰证券的报告,2022 年抖音本地生活推送式团购券核销率约为 50% – 60%,同期美团的核销率约为 90%。

毕竟很难要求一个半夜刷到红油火锅并买券的人,第二天起床后能克服大冷天出门、休息日堵车、进店排队等困难。

激情消退后,抖音用户可能会因“距离远”“没时间”“不喜欢了”等各种缘由取消订单。

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抖音独有的,而是所有意图入局本地生活的新玩家都需面对的:为商家带来新客流量重要,还是增加真实销量重要?

三、美团的护城河

说实话,本地生活这一行业着实不够吸引人。它是整个互联网领域最繁杂、最琐碎的生意,难以依靠一套标准化流程完成。

这里的商家分布广泛,规模和集中度远不及电商。

抖音电商之战的确证明了其“算法+直播”组合的强大,短短两年便从零崛起,今年 GMV 接近 2 万亿。

但本地生活的堡垒并非轻易就能攻克。

短视频或直播,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抖音当下最大的亮点仍在于低价团购。

别忘了,2010 年的美团也是由此起步。

美团上线之初,第一单团购是梵雅葡萄酒品尝套餐,包括两种干红、一种冰酒和一种干白,原价 100 元,折后 50 元,共售出 79 份。这一年后,王兴还做了一个题为《团购是超完美的商业模式》的内部分享。

可历史表明,支撑美团存活下来的,是电影票和外卖。

抖音拥有充足的资本和流量,大可无视这一前车之鉴,然而优势有时也会成为束缚。

电商不存在地域限制,只要快递能送达的地方,都是目标用户,而本地生活则不同。王兴提及本地服务企业特性时曾说,销售半径超过 5 公里、10 公里,客户就不太可能前来消费。

北京天通苑的用户刷到高碑店的剧本杀店,你觉得他会去吗?杭州余杭区的用户看到临平区的餐饮探店,大概率也只能望而却步。更别提在广泛的流量和低价团购套餐吸引下的众多“羊毛党”,根本谈不上复购率。

实际上,目前基于地理位置的推荐尚未达到精准,倘若一条到店的信息流视频流量火爆,其传播效果也只会越来越泛化。

当下的本地生活巨头中,美团和阿里属于早期入局者,它们连接“人”与“货”的逻辑主要是“人找货”。只要有优质的货源,人自然会源源不断被吸引过来。

因此,这些老牌玩家,善于经营这种本地的苦生意,通过高成本的地推获取优质的本地生活商家,并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

在这种“人找货”模式中,稀缺资源是人,不断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提高复购率才是关键。正因如此,才造就了那些地推军团的传奇。

而另一边,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自带流量的新玩家,其连接“人”与“货”的逻辑主要是“货找人”。

通过算法进行定向推送,“人”不再是稀缺资源,短期内用户数量的暴增可成为这些新玩家与本地商家合作的利器,从而反过来掌控“货”的资源。

这种基于流量的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因流量而来的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粘性和复购率都无法满足商家的期望。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团的护城河依旧深厚。

当然,如果让早已精于算计的消费者发言,那肯定是:

“哪个平台花钱少,我就用哪个平台!”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