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小红书运营的四个方面问题

近段时间,小红书的公关稿数量众多。顺着这一态势,我梳理了其大致的传播走向:

从年中提及买手电商,到双 11 左右强调种草,再至近日商业大会讲述“搜索、种草全域达”等产品,以及重新评估站内价值、公布明年的开放生态计划等举措,无一不彰显出「平台的焦虑情绪」。

那么,平台在焦虑什么呢?

我向身边从事广告行业的资深老板请教,他们表示,小红书尚未明确如何实现有效的复利式盈利。某位家用科技品牌市场部的负责人称,平台电商基因薄弱,种草特征过于显著,对电商闭环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几年有位大 V 指出:

消费品若想崭露头角,先是在某乎铺设数百个问答,接着到小红书找一群博主撰写推文的模式太过固化,显然,小红书只能专注于种草,成为购物流程中的中间环节,这制约了 B 端品牌在该平台的发展。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然而,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有四点更为关键。

一、产品心智的困惑

小红书究竟是什么?通过对不同群体样本的调研,我得到了三种不同的回答:

1. 买手电商

“每一位热爱生活之人,都能够借助小红书,个人是小红书最具活力的电商力量。无论是穿搭分享、母婴育儿,还是户外旅游,只要你是个体,拥有一款产品,在此就能开展生意,它是买手电商平台。”

2. 搜索平台

“在我购买东西之前,习惯在小红书搜索一番,查看是否有相关攻略和评价。在我看来,小红书是一个提供信息参考、具备一定价值的内容搜索平台。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曾有过不太好的经历。有一次,购买了一位博主推荐的副业课程,结果听完发现,这位博主所谓的副业赚钱秘诀竟是兜售“副业”概念,自那以后,我就再未在小红书平台消费。”

3. 种草社区

做生意必然离不开品牌宣传,过去,用户热衷于在百度塑造口碑,如今年轻人更多地活跃于抖音、微博和小红书,我们会投放一些图文,构建搜索口碑,所以,它可算作种草平台。

没错,您无需为此感到惊讶,这三点是大众认知度较高的答案,当然,或许不够精确,如果您认为答案存在偏差,也可以自行开展一些样本调研。

频繁变化的传播策略,容易使人陷入迷茫,难以明确平台的真正定位,这是从外部视角首先需要突破的难题。

营销领域常提及“人群击穿战略”,过去十年,小红书的种草标签如同容器一般,早已深入 90 后群体,而 90 后即将步入家庭阶段,未来的主要消费群体将逐渐被 95 后、00 后所覆盖。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小红书未来要塑造何种新愿景、确立怎样的心智,在新一代用户心中,远比单纯强调「买手电商」或「搜索」功能更为重要。

微博与小红书在本质上颇为相似,均属于短内容平台,不过,微博的核心产品是「热搜」,就连抖音目前也难以撼动其热搜看点的地位。

小红书究竟是什么,需要一个长期且稳固的定位理由,倘若缺失这一点,未来很有可能被微信生态、抖音生态逐步瓜分其营收份额。

二、算法驱动的广告成效

什么?难道小红书无法盈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问题在于,小红书对当前的盈利模式不够满意,并且想要调整,却无法为品牌创造更多的变现机遇。

回顾一下,小红书自成立以来的十年间,历经了四次重大转型。

起初,作为一个内容平台,通过广告模式获取收益。接着,逐渐舍弃广告业务,转向以电商为主的零售模式;在阿里投资之后,第三次转型又回到了内容平台的定位,并朝着新零售的方向发展。最近的一次,则是以人为本的买手电商模式。

总体来看,小红书虽然宣扬美好生活,但并不甘愿仅仅依靠广告盈利。2022 年,小红书的营收达到 300 亿,其中广告收入占据了 80%。

这意味着,一旦广告市场出现波动,平台的收入来源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尽管去年进行了诸多调整,但始终未能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因此小红书必须持续探索,寻觅一个更为稳定、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以应对潜在的市场变动。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何这种调整如此艰难?

一方面,问题出在算法上。

平台能否将达人、普通用户生成的内容与用户的兴趣进行有效匹配,至关重要。数据的匹配并非简单的两方问题,而是涉及更多的层面。比如,算法能否精准识别用户的喜好、购买习惯以及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长等。

另一方面,算法效率反映了数据架构的精细程度。

关于这方面,我不太熟悉,咨询了身边的数据专家,他们解释说,数据架构涵盖了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整个流程,这意味着要设计良好的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湖,还需要搞定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与算法。

您所看到的算法,只是最表层的部分。

算法随着业务逐步演进,起初,大多数电商平台的数据中台主要进行数据收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埋点”。随后才迭代到更为复杂的处理,例如打标签、关注停留时长,慢慢发展至广告融合。

当下,由于数据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加,用户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的方法可能已不再适用。小红书推出的任何产品(灵犀、种草全域达、搜索直达),都与数据架构的优化紧密相连。

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品牌的投资回报率(ROI)。

换句话说,如果小红书的算法足够精准,那些长期在平台上进行种草的品牌,或许就不会觉得效果不佳。因此,算法架构是否具备全局视角,能否像阿里和抖音那样,筑牢基础,将直接决定技术驱动小红书的盈利效率。

三、品牌主对小红书的看法

要让一个平台摆脱对广告盈利的依赖,关键在于深入品牌的认知,让品牌清楚除了品牌宣传外,还能实现品、效、销三合一。

这个问题可以从广告投放环节切入。许多商家,特别是市场品牌部的负责人,对小红书缺乏了解,也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这个平台。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品牌在某个季度计划在小红书投入 100 万,乙方会给出怎样的建议呢?今年我参与了不少小红书项目,也看过许多乙方的提案,他们的建议通常是,这笔预算会分配给不同层级的博主和 KOC,力求面面俱到。

具体而言,会用 60 万与腰部达人合作,10 万用于推广素人,剩下的 30 万用于几位头部博主的种草。这种千篇一律的策略普遍存在,对品牌和平台而言都并非最优选择。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代理公司的盈利模式大多依赖中间商差价,倾向于迅速完成任务,属于传统的品牌宣传方式,只要达到预定的阅读量和声量,满足关键的 KPI,就能获得收益,实现快速交付。

站内信息流投放则不同,涉及到消耗与投资回报率(ROI)的比值;如果比值不高,利润就会减少,那么代理公司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无疑触动了其利益,所以更倾向于迅速达成目标,获取利润。

其二,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许多品牌对小红书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它是一个种草平台,因此对于在小红书上实现转化并不抱太大期望。

对于品牌来说,只要能在小红书的信息流、搜索中增加曝光度,就觉得足够了。至于实际的转化率,更多地依赖于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来实现,这种认知限制了品牌在小红书上进行更深入的营销潜力。

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呢?

由于重点放在声量和阅读量上,推广往往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其次,过度依赖短期、表面化的推广方式,看似关注推广内容是否真正符合用户的实际兴趣,实际上只是表面认同,而忽略了用户体验。

再者,这种方法可能带来高曝光量,但由于内容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真正的购买转化率极低,投入的资金和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最后,如果多数品牌都采用相同的策略,即便小红书讲述再多的故事,最终的变现手段依然只是广告,平台的价值和对用户的吸引力将会越来越低。

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平台不断推出新概念,多数商家却毫无感知,这需要乙方进行传递,而他们通常也没有精力去做。

或者说,平台的商业化团队应该培养一批服务商,告知他们如何为品牌制定种草、拔草方案,怎样充分利用平台进行有效的推广,而不仅仅是铺陈内容。

四、交易信任场的治理问题

小红书一直在积极推进买手电商模式,我认为,要使这种模式成为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平台、博主和 KOC 共同努力,营造值得信赖的环境。

最近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我对某品牌的鞋子很感兴趣,在抖音、淘宝、小红书上都进行了搜索和对比。最终,我选择在得物 App 上购买。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小红书平台的内容较为混乱,有很多只有几十、几百粉丝的小号,发布各种广告,夹杂在图片和文字之中;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购物体验,还降低了平台整体的信任度。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普通用户(素人)的内容,反而比博主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影响?

回想 20 年前,大家特别信任权威媒体。比如,一个品牌能够登上央视,就会被认为非常靠谱,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开始相信四大门户网站、报刊杂志的报道,但本质上还是对权威的信赖。

后来,人们开始相信专家和大 V 的言论,认为他们说的肯定没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博主的内容越来越商业化,还需要更多的信息进行对比。

抖音、天猫、京东在建立交易信任方面,做得相对出色,主要是因为它们善于利用「人货场」模型中的“货”来增强用户的信任。

比如,提供无理由退换、秒退、以及仅退款不退货等服务。所以,当小红书强调以人为本、买手经营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以“人”作为前置条件,构建起一个值得信赖的交易环境呢?

我觉得有以下三点:

首先,持续进行整治,加强内容监管,确保平台上的内容真实可靠。

其次,重塑营销价值观,让用心制作优质内容的人获得更多的曝光,而不是仅仅依靠几分钟吃透小红书、一套方法获取巨大流量。

最后,更多地激励创作者精心制作内容,让他们明白,精心创作的内容,比随意发布的内容,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回报。

总结

内容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小红书宛如一家大型 MCN,如何将单一的广告营收,拆解为多元化的业务构成,还有一段充满挑战的路程要走。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