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创意是否困难重重?难道真的毫无规律可依?营销万能公式

实诚来讲,创意这档子事着实令人头疼。犹如放屁一般,并非你说有就能有的。要是没有,那真是绞尽脑汁也憋不出来。

如此这般只能依赖缘分的事儿,着实太不靠谱了。我一直寻思着施展一招,好使“创意”能更稳当些。

再者,创意大抵都是有趣的。我年轻那会儿,脑海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层出不穷,只恨不得全都好好记录下来。如今大约是年纪大了,创意于我而言有点“力不从心”了。再加上沉迷于干货,对创意未曾刻意训练,待到需要运用时,才惊觉内心犹如一口干涸的水井。

此前看过我文章的朋友们应该知晓,我总结了一个营销万能公式:

营销策划万能公式=

挖掘用户需求(内外动机)+

活用先进玩法(创意+形式+技术+渠道+贯穿动机)+

降低用户付出成本

于是有人问我,“王老师呀,动机我明白其重要性了,可我想不出创意,不晓得采用何种玩法啊:)”

我便回应“哎呀真巧,我也是如此啊”

应当总有规律可寻的,我研究一番。查找了近几年的刷屏案例,仔细探究一番,确实有些规律。这篇文章,咱们如此来剖析:

1、从不同的用户内在动机出发,归纳常见的匹配创意形式

这是何意?

因为从事营销的首要之事,我都是让诸位去探寻用户动机的。

营销的不同阶段为:

1)用户端是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营销端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

·用户端

(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产生动机-寻觅目标物-评判付出成本-发生参与&购买行为

·营销端

(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吸引目标受众关注,激发需求(给予触发点)-提供明确目标物-为用户赋能-触发用户参与&购买行为

而在营销的不同阶段,适宜调用不同的动机:

且不同的动机又适配不同的创意形式。

例如:在吸引目标受众关注,激发需求的营销阶段,较为适合运用使命感、成就感、未知与好奇、互惠等心理来吸引用户。

在使命感这一动机之下,巧妙运用群体竞争与冲突:比如游戏里的 PK 机制、爱豆粉的帮派;抑或采用公益类的方式,就极易激发出用户的“使命感”。

这些方式在以往的刷屏案例中已然有所运用,我们能够加以总结与整理。

下次你开展营销活动,需要调动用户使命感这一动机的时候,就能够参考这些总结和案例,给自己带来一些灵感了。

简而言之,就是由于动机是根本,我从动机的维度,整理了一批适宜激发该动机的创意形式。

就如同你的锁骨美丽所以穿一字领必然好看一样,倘若你要调动使命感,采用 pk 机制准没错。

2、从大咖们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出发,总结他们的创意逻辑

比如小米的首席策划官是怎样策划创意活动的?如何与产品卖点相结合?制作出刷屏杜蕾斯的环视互动老金,他总结了何种公式?

借鉴一番。

3、从平日的收集维护来看,如何搭建好你自身的创意库

从哪些维度来收集创意,比如依照人群分类?女性喜爱的创意?员工喜爱的创意?敏感人群喜欢的创意?等等

从不同的用户内在动机出发,归纳常见的匹配创意形式。

第一阶段:吸引目标受众关注,激发需求(给予触发点)

依照动机来拆分:

1、使命感

人的天性会因命中注定去做超越自我的事,而受到鼓舞,甘愿付出

运用:

1)巧妙运用群体竞争与冲突:例如游戏中的 PK 机制、爱豆粉的帮派等

2)借助公益类目的,激发人天生的使命感

使用技巧:

需要满足重大且可执行,足够稀缺,方能真正影响用户的行动。

举例:

①公益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公益行为,并且通过具有官方性和仪式感的“植树证书”进行背书;通过查看自身的种树地图和卫星图片,持续增强使命感

②公益心-对濒危灭绝动物的保护:

网易新闻的《她挣扎 48 小时后死去》长图文漫画,呼吁对濒危灭绝动物的保护,几乎不存在商业目的,反倒会引发公众的参与

图片[1]-营销创意是否困难重重?难道真的毫无规律可依?营销万能公式-精准获客

③ 公益心-对智障儿童的关爱:

小朋友画廊,“1 元最美公益”,用户参与扫描二维码后,只需 1 元或任意金额,就能够“购买”下心仪的画作,可以分享并用作手机屏保

④ 公益心-对外出务工者的关怀:

公益讲故事

创意:通常是不太受关注的劳动工作者或公务人员,展现平凡而细微的人物生活,文案充满正能量、极具煽动性,以此激发分享。

形式:展现人物生活/工作片段 → 让读者感动、自惭形秽 → 分享支持

案例:

《如果可以,让我们一起回家》

2、成就感(目标趋近、目标阻碍)

人们期望成长,达成特定的目标。能够通过展示前进和成长的道路来激励我们

运用:

1)养成类游戏,如多多果园、蚂蚁森林、旅行青蛙

2)答题类游戏(知识类)

3)轻游戏(竞技类、解压类)

使用技巧:

建立成就感的两大要素:

1)适度的挑战难度:存在一定的难度和规则、限制

2)阶段性反馈与成就象征:获得型的刺激、比如最为典型的 PBL 系统。享受挑战积分、获取勋章、登上排行榜带来的成就感;

举例:

创意:比如一次游戏时长不超过 1 分钟,规则简单,难度较大,但随着熟练度提升难度迅速降低,给玩家造成自己非常聪明获得极高成绩的错觉,以此激励分享。

形式:直接玩 → 获得成就 → 分享

典型案例:《按住一秒钟》 ;《围住神经猫》等

3、未知与好奇

驱使我们探索世界

运用:

借势营销、利用新鲜感;

利用用户的好奇、八卦心理和从众心理;

举例:

1)八卦心理

如《猪脑引发网易特大危机公关》,以第一人称视角代入感极强。再就是心中怀着八卦疑问:猪脑为何会引发公关危机?网易出了何种危机?

有道翻译官:深夜,男同事问问睡了吗?也是同理

还有借势热点事件,网易新闻&新华社的《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好奇心位居首位,对大桥究竟什么模样感兴趣?爱国的优越感位居其次。

2)利用新鲜感,首次所见

加之惊喜感,例如英雄联盟的每周免费英雄,蚂蚁支付的刮刮乐,京东签到拆礼包等。利用新鲜感的形式总结了如下一些玩法,这就需要开启脑洞+高科技玩法了:

·实物模拟

创意:多次元的融合,既有真实世界的空间感,又有二次元世界的天马行空。基本以创意设计和内容体验吸引人。

形式:全景图、视差、交互式 GIF、全景视频…

典型案例:《杜蕾斯场馆》

·虚拟场馆

创意:通过模拟具体实物的造型并加入交互,以此产生类 AR(增强现实)的效果,比如哈里波特里能播放视频的报纸,三体中能播放广告的马桶盖。

形式:模拟来电、微信对话、报纸/小说/杂志、电视、诺基亚…

典型案例:《这个陌生来电你敢接吗》

4、逐利、互惠、利他

运用:

“分提成类”的活动(拆红包、实物礼物等),分销返佣课程,如网易戏精课、新世相营销课

技术:

裂变返佣,提醒,分销佣金排行榜,后面还有课程价格随人数增加而增的设计(佣金的随之增加),都极为能够刺激人们的逐利心理。

举例:

抽奖(变体:支付宝锦鲤活动)

较低的参与门槛和极高的利益诱惑,迎合了人性中懒惰、贪婪的特质

5、恐惧(恐惧+负罪感可转化为行动)

运用:

延伸至年轻人焦虑的共同话题

举例:

神州专车的“Michael 王赶飞机迟到了”,网易 julia 展示职场生活

“年纪越大,越没有人原谅你”乌龙海报

人艰不拆!丧茶 pk 分手花店,小确丧

《健康本该如此》——999 X 舞刀弄影,刷屏公益广告

6、求新/怀旧

运用:

新老融合、跨界营销

举例:

1)老瓶装新酒+跨界+反差萌,如抖音《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讲故事的套路基本完全复制了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剧情,跨界抖音配乐和画风,宫女跳海草舞,兵马俑一字排开的舞蹈,充满时空交错感

2)“国潮来了”的品牌推广活动

,运用的也是跨界营销。六神和 RIO 的联合,推出花露水味的鸡尾酒;周黑鸭和御泥坊推出鸭脖味的口红;卫龙推出的辣条味的粽子等。

3)一镜到底的百雀羚广告

:一名 1931 年的老上海的摩登女郎,看似街头漫步,实则是在完成谋杀任务,最后神转折广告植入,令人十分过瘾。

第二阶段:为用户赋能

运用到的动机有

1、社交影响与关联性

(炫耀、成就、社交货币、形象成本、身份认同-承诺和一致性)

塑造形象的出发点是为自身打造理想人设,或者是他人眼中积极的印象、标榜自身的个性、喜好,吸引同类关注和认同等。

《疯传》里将其定义为社交货币:

就如同人们使用货币能够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更多的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1、提供谈资 2、传播价值 3、表达友善 / 拉近关系 4、吸引关注

通常建立在用户比较、竞争之上,通过炫耀找寻自身优越感。

运用:

1)炫耀成就-游戏化营销

游戏:有趣,可增强用户代入感,通过成绩、分数、好友 PK、排行榜等游戏元素,激发用户的分享欲和炫耀欲望(最好带上转发人的头像,更具真实感和个性化)

2)利用稀缺,激发炫耀感

16-17 年春节期间的「支付宝集五福」,利用“敬业福”的稀缺性,抓住了炫耀需求,引发全民晒卡和好友间的分享转赠

3)提供谈资

·通过分享内容来引发社交话题,和其他人保持一种联系;提供新奇有趣的谈资。

人性天生爱聊天也渴望受到关注,新奇有趣的谈资一旦产生,你就成为了传播话题的中心,这也催生了只为曝光不要报酬的职业『段子手』。将自己的品牌巧妙融入到有传播力的谈资,就能让你的产品具备自传播属性了。

杜蕾斯是先驱。多年前北京大雨,小伙把杜蕾斯当鞋套的微博被疯狂转发,正是因为提供了良好的谈资。

·盘点类活动:基于用户个人数据、基于大事件,提供一个与他人的共同话题

如分享营销性质的年度盘点,比如「网易娱乐圈画报」「百度沸点榜单」,网易云音乐年度歌单,选取的数据维度都是用户最为关心的;

还有「支付宝年度账单」,总结了用户一年的总消费情况,还有排名,关键词,激发用户的炫耀或自嘲心理。

4. 刷存在感

1)对自身的优越感、存在感

分享显示自身的优秀品质:有智慧逼格、有爱心、有趣、让自己获得身份认同-承诺和一致性

个性化测试-身份认同

创意:算命、新年签、运势、职业、星座、智商、颜值、个人风格、心理等…

形式:输入姓名/其他个人信息 → 答题/参与其他互动→随机出带姓名变量的结果 → 分享,测试结果一般带有个人属性并有炫耀性质,以此激励分享。如“XXX 是靠脸吃饭的”“XXX 的新年签是好运”“XXX 的颜值完败凤姐”

抽签测试(人想要了解自己):抽签反映了人希望了解自己、了解未来的强烈渴求,这类互动永远有需求不过时,各种变相活动也是周期性的经常出现。

2015 年初,『新年签』刚一露面就引爆朋友圈,各种效仿者接连不断。虽然现在微信对这一类营销限制较多,但时不时还是会出现。

典型案例:

·测试类:(XX 测试、XX 签)

「我的哲学气质」、「人格测试」,网易云音乐「使用说明书」、世界读书日刷屏的亚马逊 Prime「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

·知识类(XX 行业报告、干货)、公益类活动

·创造类活动:

「新世相逃离北上广」属于线上+线下的传播创造活动,需要参与者在 4 小时之内做出“逃离”(旅行)决定,很多人虽未真正行动,但转发也彰显一种态度。

2)认同自己的颜值

天天 p 图的前世青年照

11 人民日报: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节日热点+强 p 图技术

3)更了解我、和我更亲近

·网易新闻的“睡姿大比拼”,每个人都定制地晒出自己的“私密床照”,这是典型的优越感,分享自己的私生活

·朋友印象的小产品:

用一系列的小活动,如『用三个词语形容我』、『你懂我吗』,帮助用户与朋友拉近关系

·炫耀/恶搞 DIY 模仿页面

创意:生成朋友圈、新闻报道、对话记录、结婚证、几个亿的合同…生成的页面为用户常见页面的高仿,产生虚实难辨的错位感,比如朋友圈主页、新闻页面、杂志封面,甚至一些更具体的,结婚证、学生证等等。

形式:

输入个人信息 → 生成个性页面 → 分享

典型案例:

《网易新闻 我要上头条》 PV5000 万(官方对外公布数据,据说是 2 天内)

2、权威、名人(产生信任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