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卫生巾问题曝光后,网友再次翻出小米做卫生巾的话题。3 月 18 日,“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删除不做卫生巾微博”“小米商标已含卫生护垫类”登上热搜,网友纷纷呼吁小米进军卫生巾领域。
往前几天,小米商城上架了一款不锈钢纸杯。该杯子以小米 SU7 Ultra 跑车的“闪电黄”配色为灵感,复刻了一次性纸杯的造型。就是这样一个小物件,在社交平台引发了巨大反响:首日销量远超预期三倍,二手市场还出现溢价情况,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
实际上,这类产品即便销量火爆,也难以直接为小米汽车带来可观的销售收入。但其背后的营销效果,远超单纯的销售数字——几个热搜话题的曝光度,可能价值上百万元。
事实上,小米通过跨界周边制造现象级事件已成为常规操作。从工装夹克到气门芯帽,小米周边产品始终具备低价格、高流量、强联动的特点,并与业务紧密绑定。这种跨界引流的营销策略,并非单纯追求周边销量,而是以创意产品为媒介,构建品牌影响力,引发用户情感共鸣,最终反哺核心业务。
这是一种新颖的营销方式。
01 小米汽车跨界周边走红史
2024 年 3 月,雷军发布小米汽车工厂揭幕视频,他身穿的小米汽车工服外套意外成为焦点,众多网友在评论区询问是否有售。
为满足需求,小米团队迅速行动,推出限量 800 件的工装夹克。这款夹克融入了小米汽车工厂经纬度等元素,售价 299 元,上线后瞬间售罄,“雷军同款工装”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同年 9 月,小米推出“Are You OK”造型的气门芯帽。“Are You OK”原本是雷军在发布会上的口头禅,后来成为极具传播力的网络热梗。这款产品将创始人 IP 与实用场景相结合,适用于自行车、电动车甚至汽车轮胎,迅速成为社交平台“晒单”热门。
有雷军 IP 加持,这款产品火爆在意料之中。
今年的不锈钢纸杯依旧沿用相同路线,借助 SU7 Ultra 的流量光环,加上出人意料的设计——传统纸杯不环保,普通不锈钢杯笨重,而这款纸杯可重复使用且轻便易叠放,满足了用户需求,迅速爆火。
小米的跨界周边有以下独特特点:
一是非典型 3C 或汽车配件,脱离了传统车标钥匙扣、车载支架等范畴,转向生活化、趣味化设计,降低了用户认知和消费门槛。
二是平价高话题性,产品定价集中在几十到几百元区间,以“轻消费”吸引用户尝鲜,同时通过限量制造稀缺感。
三是流量反哺生态,周边与核心产品在配色、设计或理念上形成联动,实现双向导流。例如,SU7 Ultra 的“闪电黄”通过纸杯融入日常生活,持续强化用户对汽车的记忆点。
小米的这一策略十分高明,但并非首创。早年不少奢侈品品牌就推出过跨界产品,在汽车领域,特斯拉做得最为出色。
02 特斯拉汽车周边,品牌营销的先驱实验
2016 年,特斯拉推出首款儿童版 Model S 电动车,售价 500 美元,适合 3 – 8 岁儿童。当时特斯拉最便宜的车是售价大几十万的 Model S,那些“买不起大 S”的消费者也能拥有一辆“小 S”。这款童车一经推出便迅速售罄,可见特斯拉早有通过周边产品提升品牌热度的经验。
2020 年,特斯拉推出限量版龙舌兰酒,750ml 售价 250 美元,闪电造型酒瓶印有烫金 Logo,未开售就被抢购一空。在二手平台上,空瓶炒价高达 500 至 800 美元,成为“最贵特斯拉周边”。
同年,特斯拉推出的 Cybertruck 不锈钢口哨,以医用级钢材复刻皮卡棱角,售价 50 美元,瞬间售罄,被马斯克称为“吹响赛博未来的号角”。
2025 年,特斯拉推出 Cybertruck 发条赛车模型,1:43 比例合金车身,复古发条驱动,国内定价 199 元。开售当日同样很快售罄。与其说这是玩具,不如说是“微型广告”——用户转动发条时,Cybertruck 的硬核设计语言通过指尖触感传递,潜移默化地强化品牌认知。
从特斯拉这些“出圈”的周边产品可以看出其套路:选择在新车发布或交付周期内推出,巧妙地将特斯拉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品牌声量应用到周边产品上,以提升新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正如网友所说,小米手机早期致敬苹果,小米汽车致敬特斯拉。在推出跨界周边产品方面,小米和特斯拉的“套路”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小米不锈钢杯借用 SU7 Ultra 配色,还是特斯拉口哨复刻 Cybertruck 造型,本质都是将核心产品的设计势能下放,以低成本、高传播性的周边覆盖更多场景。
“买不起车,但总买得起一个杯子或口哨。”这正是品牌最希望听到的话。
03 跨界周边的营销策略
跨界周边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流量工程。其本质是通过低成本、高话题性的产品,借助品牌势能撬动社交媒体的指数级传播。其策略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借势,生态链能力与流量复用
核心新品发布时,品牌往往拥有极高的话题热度。此时借势推出周边产品,可将新品积累的生产力、设计能力和品牌势能应用到周边产品上,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这种借势营销的本质是将核心产品的光环延伸到周边产品,实现流量最大化利用。小米 SU7 Ultra 的闪电黄配色、特斯拉 Cybertruck 的棱角线条,都被应用到杯子、口哨等产品中,既降低了周边开发成本,又强化了用户对核心产品的记忆点。
跨界并非随意为之,本质是对品牌核心资源(设计、技术、流量)的二次开发。
用周边填平新品发布周期的流量真空
从汽车新品发布到正式交付,往往有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段“空窗期”内,如果品牌没有持续的营销活动,新品很容易被大众遗忘,前期积累的热度也会逐渐消退。
通过在新品发布周期内持续推出不同类型的周边产品,品牌可以不断制造话题,保持新品在大众视野中的曝光度,确保新品热度不随时间衰减。周边产品产生的声量还能为新品带来额外流量,延长新品“生命周期”。
Cybertruck 皮卡 2019 年发布后多次跳票,但通过口哨、酒等周边持续制造话题,让“赛博朋克”设计语言长期占据社交平台。
利用粉丝经济的规模效应
像特斯拉、小米这样的顶级品牌,经过多年积累拥有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对品牌动态高度关注,并乐于主动传播和分享品牌信息。例如小米的工装夹克、不锈钢杯发售时,粉丝不仅自发传播,还主动为产品设计提供建议。
因此,对于这些品牌来说,推出周边产品就像在“自有流量池”中投放“鱼饵”,能迅速引发粉丝追捧和扩散,形成强大的“自传播”效应。
与普通品牌相比,顶级品牌推出周边产品时天然具备巨大的“声量基本盘”,更容易引爆市场。总体而言,这种跨界产品营销策略更适合头部品牌。
饥饿营销与社交裂变
限量发售几乎是周边产品营销的常用手段,限量销售引发饥饿营销,有效激发消费者购买热情。当周边产品供不应求,甚至在二手平台溢价销售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是消费,更具有“稀缺性”和“炫耀性”的社交属性。
用户购买到“限量版”周边产品后,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晒单炫耀”,以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和消费实力。这种主动晒单行为会进一步引发裂变,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购买,形成滚雪球效应。
社交媒体和创始人营销
周边产品发布时,品牌创始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积极宣传能起到推动作用。像特斯拉的马斯克和小米的雷军,本身就是“网红”,拥有巨大的社交影响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无论是马斯克的推文还是雷军的直播,都能迅速引发大量讨论,引爆社交媒体话题,为品牌带来热搜和热榜,进而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参与。
因此,这种跨界周边营销策略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具有天然话题性的品牌中取得成功。
推出跨界产品,对大品牌来说很多时候是为了营销而非销售,但并非所有品牌都能采用这种营销方式。
成功的跨界周边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强大的品牌势能,让粉丝愿意为品牌符号付费;高社交货币属性,使产品值得在社交网络上炫耀;低决策门槛,价格亲民以降低用户消费决策成本。
小米与特斯拉的案例证明,当这三个条件达成共振时,一个杯子或口哨就能实现亿级传播,这是传统广告无法做到的。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