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

图片[1]-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精准获客

我从去年年底开始负责广告投放,虽说接触时间不长,但公司的广告投放基本是从零起步。所以,从素材上线、成本优化到数据监测等各个环节,几乎都是我自己摸索钻研的,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向代理商或媒体方请教。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总结的心得,也欢迎大家交流探讨、批评指正。

一、投放前需了解的基础名词和概念

投放中常见的基础名词有 CPC、CPM、CPA、CPS、CTR,刚入行的朋友可能会被这些概念绕晕。下面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解释一下。

1. CPC

CPC 即单次点击成本,是对广告的基础点击出价,也就是用户每点击一次你的广告,你需要支付的费用。

2. CPM

CPM 指千次曝光成本,也就是广告展示 1000 次所需的价格。其简单计算公式为 CPM =(消耗 / 曝光)×1000,消耗除以曝光得到的是每次展示的价格,再乘以 1000 就是千次展示的价格。不过在实际优化中,建议了解的公式是 CPM = CPC×CTR×1000。其中,CTR 是点击率,CPC×CTR 就是单次展示的成本。例如,出价 1 元,CTR 为 1%,那么乘以 1000 后,CPM 就是 10 元;若出价还是 1 元,但 CTR 变为 2%,乘以 1000 后,CPM 就是 20 元。

由此可见,当 CPC 出价不变时,CTR 越高,CPM 就越高。而 CPM 越高,广告平台系统会认为这条广告更具竞争力,从而给予更多的曝光量。如果曝光量增加后,CTR 仍然很高,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图片[2]-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精准获客

3. CPA

CPA 是与 CPC、CPM 不同的出价方式,可以理解为按效果收费。比如广告主需要的是激活数量,CPA 出价为 10 元,那么广告平台就会按照 10 元的成本帮你达成目标,结算方式是按照监测的激活数量乘以 CPA 出价来计算。不过,有人认为 CPA 的质量不高,存在较多假量,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4. CPS

CPS 可以理解为按成交收费。广告主为了避免广告投放效果不确定带来的花费,按照实际成交量给平台支付佣金。我还没有尝试过这种形式,了解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经验。

5. CTR

前面提到过,CTR 就是点击率。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相关名称,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广告投放形式

1. 信息流广告

移动端广告投放形式与移动端用户的使用场景相契合。在手机或 pad 上,用户的浏览方式是从上至下,与 PC 端相比,移动端用户的视点更为集中,原生信息流广告也因此应运而生。

图片[3]-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精准获客

这里要强调广告的“原生”性,主要体现在文案和图片上。想象一下,当你浏览新闻时,看到一条很像新闻的广告,是不是会下意识地点进去?虽然有人觉得这有点像骗点击,但如果 CTR 很低,广告也就谈不上竞争力了。此时,要做好点击进入后的承载页,只有与广告标题相似的承载页,才能打消用户被骗的顾虑。同时,精致的页面更能吸引用户停留或进行下一步操作,毕竟人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

我见过一款游戏类产品,投放的文案和图片都以“美女”为噱头,但点击进去后直接跳到 app store。我不知道他们的成本如何,但就我的体验来说,非常糟糕。

2. 开屏广告

开屏广告价格较高,主要用于品牌曝光。当广告主有大型促销活动或新品发布时,会考虑使用开屏广告。开屏广告有按 CPT(按时长计费)、CPD(按天计费)等计费方式,一般是资金充足的大企业会选择,比如天猫、京东。今天我想介绍一下今日头条的开屏联播。

图片[4]-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精准获客

头条的开屏联播也是在头条后台 AD 后台投放,但它是独立于信息流之外的产品。除了费用统一在头条的 AD 后台支出外,开屏联播的素材和数据都是单独管理的。开屏联播有一个由几十个媒体组成的媒体池,广告主的广告会被分配到这些媒体的开屏位置。

它的优点是,广告主只需按照 CPC 或 CPM 这种灵活的竞价方式,就能获得开屏流量,而且出价不高。我投放开屏联播一段时间后,发现激活成本比信息流低很多,流量大且稳定。不过,它也有缺点,如果广告被分配到流量质量不好的媒体上,广告可能难以投放出去,即使投放出去成本也会很高。总体来看,头条开屏联播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3. 贴片广告

贴片广告常见于视频类广告媒体,如优酷、爱奇艺等。和开屏广告一样,贴片广告容易出现误点击的情况,如果是 CPC 出价,就会比较吃亏。但贴片广告的优势在于浏览的连贯性和一体性。贴片广告通常会和内容一起展示给用户,当用户浏览目的性不强,且贴片广告设计能引起用户兴趣时,就能保证广告的 CTR。

还有 DSP,简单来说它是一个广告流量分发平台,会把广告投放到不同类型的媒体上。我没有投放过 DSP,所以不好多做评价,有经验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看法。

三、素材的设计

素材设计主要包括文案和图片两方面。素材的优劣直接影响 CTR,但 CTR 高的素材,成本不一定理想。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 CTR 很低,即使当前成本还可以,从长远来看,这条广告也难以持续。

图片[5]-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精准获客

1. 文案

不同目的的广告,投放策略也不同,所以投放前一定要明确目标。如果是为了打造品牌,文案要突出品牌元素信息,至少包含品牌名称。做品牌就是创造无形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关键是让用户记住你。而效果型文案更注重结果,比如为了提高激活量,目标就是让用户对产品感兴趣并愿意下载激活。前几天和朋友聊游戏,他提到“开局一条狗、一把枪,装备全靠捡”。经常看今日头条的朋友对这句文案应该不陌生,这是一款游戏产品的广告文案。在手游竞争激烈、内容同质化严重,很多游戏靠充值而非技术的环境下,这句文案传达出不用充值,装备靠运气的信息,对玩过页游和手游的用户有吸引力,操作成本也不高,很容易让人产生下载试试的想法。

图片[6]-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精准获客

如果广告投放针对不同城市,建议在文案中加入当地名称或使用当地方言,并进行 AB 测试。我通过修改文案,CTR 提升了 1%。比如投放上海市场,可以在文案中加入“上海”,还可以尝试用上海话写一条文案;投放广州市场,尝试用广州话写文案,这种接地气的文案能更好地吸引当地用户。不过,部分广告平台不允许使用方言。除了广告标题,其他能展示文案的位置也要充分利用。比如今日头条下方有撰写副标题的地方,有家电商 APP 的副标题“你有 7 位好友已经下载”,就让我多看了几秒钟,这体现了文案的原生性。

2. 图片

除了文案,用户直观看到的就是图片。目前主要的图片形式有大图、单小图、三小图,图片位置要根据素材来确定。

这里要强调的是,广告图片不用按照审美标准来制作。可能有人会疑惑,难道要做得丑一点吗?效果类广告的目的是转化,不是参加图片比赛,只要效果好,用户能接受,就应该坚持。所以我再次提到“原生”性。

图片[7]-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精准获客

很多广告图片华丽炫酷,但用户很容易看出是广告,在使用时间宝贵的 APP 上,可能一眼就滑过去了。但如果广告在信息流中更“原生”一些,用户可能会把它当作一条信息多浏览几秒,点击进去的概率就会增加。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矛盾点。互联网广告追求品效结合,如果图片过于接地气,对品牌传播不利,老板可能不同意,作为公司一员,也要对品牌传播负责,不能只以完成 KPI 为目标。

四、数据监测

大多数广告主会选择第三方数据监测平台,只需对接一次,就能在几乎所有广告平台正常使用。

第三方监测的原理是,将第三方数据监测链接添加到广告投放平台,从用户点击开始记录数据,直到用户下载或激活,然后通过数据回调进行比对。

图片[8]-从零起步: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基础要点-精准获客

虽然第三方监测理论上是客观的,但部分平台存在较大偏差,差异最高可达 40%左右。我遇到过一条广告,在某第三方监测平台每天有大量点击,但媒体方和监测方都找不到问题所在。流量消耗也是一笔费用。

五、品效结合

与线下传统广告相比,互联网广告最大的优势在于品效结合。线下广告主要是为了品牌曝光,几乎没有转化,而线上广告既能加深用户对品牌的印象,又能缩短用户转化的路径。

对于知名度不高的品牌,广告投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告主不要急于求成,认为投放一段时间就能有质的飞跃。广告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认知。我特别不建议广告主看到效果不好就暂停所有广告。

一方面,这会影响账户质量。虽然账户质量没有明确的指标,但它确实存在。一旦停止投放后再开启,会发现账户有一段时间很难正常投放。

另一方面,用户长时间看到你的广告,突然看不到了,外界可能会猜测企业是不是出问题了。如果企业处于融资阶段,这对有意向的资本方来说不是一个好信号。

以上就是我在广告投放中的一些心得。刚开始做投放时,我也一头雾水,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代理朋友请教。问得多、做得多、想得也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投放思维体系。我觉得广告投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希望大家也能从中积累经验,收获快乐。

本文作者@绵绵 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 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