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当年我是如何在两年内让贴贴的数据超过猫扑大杂烩的呢?其实很多方法到现在仍然适用!-精准获客](https://cos.jingzhunhuoke.net/wp-content/uploads/2025/03/20250318175003867.jpg?imageMogr2/format/webp/interlace/0|watermark/1/image/aHR0cDovL2ppbmd6aHVuLTEyNTYzNTAxMzMuY29zLmFwLXNoYW5naGFpLm15cWNsb3VkLmNvbS90dS_lupXoibJsb2dvLnBuZw/dissolve/100/dx/0/dy/10/gravity/southeast/scatype/3/spcent/32|watermark/2/text/57K-5YeG6I635a6iLWppbmd6aHVuaHVva2UubmV0/font/dGFob21hLnR0Zg/fontsize/28/fill/IzAwMDAwMA/dissolve/20/shadow/5/batch/1/degree/20)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总结过往那些年的得失,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文中提到的很多运营方法,即便时代变迁,对如今的运营工作依旧适用,毕竟万变不离其宗。
2009年1月,我接手了猫扑贴贴论坛。那时在我眼中,大杂烩就像个巨无霸,贴贴当时的发回帖数量,只有大杂烩1区的十分之一,整个大杂烩的二十分之一。这里解释下,大杂烩原本只有1个版块,老mopper称其为“外屋”。猫扑还有两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分别是里屋和wc。大杂烩最早是个游戏bbs,发展壮大后,内容日益丰富,变成了综合bbs,早期的很多用户活跃在里屋和wc,它可以说是现在很多社群类产品的鼻祖。后来大杂烩规模越来越大,一个版块无法满足用户阅读需求,于是开设了一些分区,像小白区、贴图区、人肉搜索、汽车烩等,这也顺应了社区的垂直化趋势,我们把这些分区统称为2区。所以大杂烩主要运营1区和2区,总共大概七八个版块。1区是流量源头,流量最大,默认dzh.mop.com域名也指向1区。
两年后,也就是2011年年初,贴贴的发回帖数量增长了20倍,首页pv最多涨了30倍,UV涨了十几倍。实际上在2010年底,贴贴的数据就全面超过了大杂烩,这也和大杂烩在2010年发生的一次影响猫扑后续格局的历史性事件有关。
在此期间,我还负责了猫扑的大号微博(2010年有50万纯粉丝,在网络媒体类排名第一)、人人的2个page(做了一个,接管了一个)、qqzone的鬼话空间(2010年有4000万点击),还接管了猫扑无线运营。2011年,我接管了猫扑整个社区部分的运营工作。2010年,我获得了猫扑唯一一个最有价值的奖项“千橡最佳忠诚奖”,奖金1000块。
### 一、学会了解和分析数据
接手一个项目,我习惯先获取数据后台权限。数据意识其实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所有数据后台仅供参考,我周报从不直接截图,核心数据都用excel手算,这个习惯我坚持了8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2008年12月至2014年7月我离开猫扑时的各种数据底稿(2008年以前的丢失了)。
(我excel用得一直不太好,当时的数据意识也不够成熟)
(这里挑了2013年的数据,具体数字我都隐去了,我离开猫扑最后那周还坚持算完了上一周的数据)
分析数据有以下目的:
1. 分析数据涨跌背后的原因,有时甚至能找出服务器某个线程出错导致的涨跌情况。
2. 了解竞争对手和行业的基本数据标准。
3. 设置潜在竞争对手。提醒一下,刚开始应该把身边正在做的产品当作竞争对手,而不是在自己规模还小的时候,就把行业老大当作目标,因为人家可能根本不把你当回事。
4. 补齐不全的数据。刚开始时,很多数据我是偷偷要来的(因为职位低,只能走后门)。其实数据是慢慢补充完善、变得实用的,一开始大家都比较粗糙。2011年那套数据后台做得很不错,当时数据一度冲到历史最高点,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运营经理要参与到具体工作中
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升到经理级别后,就不再参与具体工作了。但实际上,这个时候他们的业务底子还不够扎实,把自己架空,远离一线业务,对自身成长非常不利。
我们团队当时只有3 – 4个人,一个编辑加3个运营,经常只有三个人,人员不够时我就自己顶上。现在提到团队的两个女孩子,我满心感激。一个为了我晚了2年回东北老家,一个晚了一年才出国。那时我们就像在无人关注的角落孤独奋斗,但团队异常团结。当时月明说我大局观不够,我就一直思考大局观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一边做事,一边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我和团队成员一样负责版块,每周、每月我们会把数据结果拿出来排名、对比,我也参与其中。这样谁做得好一目了然,避免凭个人印象决定员工的去留,也能防止靠拍领导马屁上位的人。
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 团队成员要团结,团队尽量保持稳定。
2. 团队主管要熟悉业务,不能远离一线。这里说的不远离一线,不是去做具体工作或帮员工做事,而是要全面了解业务,熟悉基本业务细节,不能什么都不懂。很多“空降兵”、纯管理人员不靠谱,就是因为丧失了学习能力。
3. 如果主管能力不够,就边做边管,逼自己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千万别把自己架空。
4. 团队主管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
### 三、贴贴数据增长的几个时间节点
1. **抓重点版**:基于二八原则,这是运营工作的黄金法则。确定论坛定位后,选出重点运营的20%的版块,分配给每个人。等员工能力提升后,可以适当增加其负责的版块数量(有上限,达到上限就得增加员工)。这20%的重点版块还可以再根据二八原则细分,比如核心版块、原创类版块、流量版块、图片版块、文字版块等,要明确各自的核心策略。
2. **抓版主管理**:这个任务交给了米菲琳,她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下属。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她当时急得直哭,这说明她责任心强。我们找杂烩的同学要来他们的版主管理细则学习改进,想了很多办法,逐渐提高了版主的数量和质量。
3. **抓联盟管理**:贴贴联盟2008年开始做,2009年基本成型。2009年下半年开始重点运营。2010年年底,联盟达到巅峰,贴贴60 – 70%的数据来自这里。联盟是一种用户管理工具,类似圈子、游戏里的公会,其逻辑和管理方式很复杂,有机会再单独介绍。在贴贴联盟问题上我要检讨,当时设定的很多逻辑(核心逻辑是我定的)有些极端,导致用户过度疲劳,社区发展快但衰败也快,这是个教训。
4. **抓无线运营**:当时无线还只有wap,app还没出现。猫扑的wap站流量很高。按理说这和我的kpi无关,我可以不涉足。但我觉得只要能让数据增长,什么都要接触。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包括规则、逻辑以及如何突破和利用规则。贴贴来自无线的发帖、回帖数大幅飙升,后来反超大杂烩。最后我对这块最熟悉,接管无线运营也顺理成章。
### 四、坚持最精华的运营方式,拓展新思路
我进入猫扑时,正值其巅峰时期,很多优秀的运营模式和理念得以继承。关键在于人,如果对社区文化不理解,说再多也没用。真正在乎的人,不用提醒也会主动去做。所以我招人很严格。
比如猫扑的热点运营,这是猫扑的杀手锏。现在大家可能只知道猫扑几个出名的人物、事件、段子,但我们当时每天都在做,成功与否难以界定,从结果看,成功率可能不到10%。运营工作就是要不断坚持,直到形成条件反射。我看大部分帖子不用1分钟,一眼就能大概了解内容。如果一个帖子能让我看5分钟,那一定是极好的帖子。我们团队有个女生叫MagicMoon,让我佩服不已。有些帖子我只记得大概意思,她5分钟内就能找到原帖。她之前负责审核,最多一天看1万多个发回帖,非常厉害。
拓展新思路要先夯实旧知识,汲取精华。拓展不是盲目铺摊子,而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懂运营的人懂得循序渐进、排列组合。我当时也做了大量的seo工作,虽然我不是技术出身,不懂太深的道理,但基础规则还是懂的。贴贴曾两次被降权,直到2011年公司允许我组建专门的seo团队,进行专业的seo工作。现在回想,那时做的很多事都值得回味。我们尝试了各种手段,也犯了很多错,走了很多弯路,一直在反省。运营允许试错,但不能停滞不前、思维固守。
### 五、关于产品改进和优化
贴贴在2009 – 2010年的几次改版都很成功,每次改版数据都会大幅提升。要保证改版成功率,运营人员必须真正参与其中。改版不是彻底改变,要基于现状,因为用户习惯已经养成,大改动代价很大。很多公司老板、管理层经常心血来潮做决策,让下面几十号人花几个月时间做改版,定位反复变,用户一来发现产品大变样,很多公司因此失败。所以必须先和业务线上的人达成共识,否则就是个隐患。
版本上线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还需要持续优化。当年为了做好这些事,我求了很多人。目的达到就行,要有收获。产品和运营是相互弥补的关系,产品弱,运营强也行;产品强,运营可以配合。像bat的运营就是产品运营,而非强运营模式。如果产品和运营有一方很弱,就会出现木桶效应。
和猫扑整体改版不同,猫扑后来的改版很多都失败了,尤其是无线部分,这和整个千橡的基因有关。自2008年起,猫扑的产品就没什么大作为,集团也过于忽视。这导致过度依赖运营,而且是强运营模式,要克服很多不利因素。后来南迁到南宁,整个运营团队几乎被裁掉(只剩我一人),运营实力锐减。贴贴南迁走了2个编辑,瞬间500万pv没了,流量很快被腰斩。
### 总结
我的经历很复杂,说到猫扑和贴贴,我一直很惋惜,这成了我的心结。当年我把贴贴和猫扑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但我不是决策层,无法决定它们的命运,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成为过去。
运营工作就是这样,你付出三分力、六分力、十分力甚至十五分力,领导可能都看不到,结果也不一定理想,其中的过程只有自己最清楚。你收获多少,能力提升多少,只有自己心里有数。
在此,我把一直激励自己的一句话送给所有运营工作者:人都是逼出来的,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