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

近年来,短视频、H5、条漫等多种内容形态相继流行,每种爆火后都会引发跟风,但并非所有作品都能在流量上取得亮眼成绩。

数据效果参差不齐,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读者的心。

无论内容本身、产品形态,还是运营策略,若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深谙用户心理”是重中之重。

那些口碑出色的作品,大多依托以下6种心理效应。

1、波纹效应

波纹效应就像石子投入水中,波纹从中心向四周扩散。

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现象常表现为中心人物凭借自身人脉、社会地位等,对周围人产生重大影响。

在营销中,“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就是典型案例。

该计划邀请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等明星在北上广的公共交通(地铁、航班、顺风车)上丢书,呼吁人们关注内心世界。

图片[1]-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张静初为“丢书大作战”宣传

这种由明星带动的读书创意得到广泛认可,新世相公众号发布的《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 | 丢书大作战》3小时内阅读量就突破10W+,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3亿;传播范围从一线城市拓展到青岛、重庆、沈阳等地。

图片[2]-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丢书大作战”微博话题

2017年,“掌阅”为4.23读书节发起“阅读的百万理由”活动。

成龙、杨澜、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作者)等大咖纷纷发布自己的阅读宣言,海报覆盖北京地铁全线路,吸引过亿用户参与。

图片[3]-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阅读的百万理由”活动海报

借助知名人士的影响力,能增强活动的可信度。林允入驻小红书,Angelababy等人开通抖音号等营销方式,都运用了此效应并成效显著。

此外,名人代言还能唤起人们的仪式感,扩大活动参与范围。

基于“波纹效应”,媒体人若想扩大营销影响力,可寻找KOL做背书,提高流量变现几率。关于如何利用KOL,我们在往期文章《KOL这么火,广告公司怕了吗?》中已做分析,此处不再重复。

2、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凸显正向激励的重要作用。

品牌对用户的夸赞与认同,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达到他人的高期望,用户会努力实现目标。

健身App Keep就运用了罗森塔尔效应。

其主页面打出“自律给我自由”的Slogan,用户使用过程中能收到粉丝或朋友的加油语音;同时,App也会在合适节点给予鼓励,如“您已跑步4公里,用时40分钟,加油哦”!

图片[4]-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Keep的跑步设置页面

图片[5]-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运动播语音类型

Keep的激励性文案显著提高了用户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助力该应用吸引大量粉丝,上线一年半就获得3000万用户。

“人民日报”出品的H5同理,通过唤起读者的自豪感,促使用户主动转发;每张合成照片都很美观,也有助于塑造个人形象。

图片[6]-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该效应提醒媒体人不要吝啬对用户的夸赞与认同,要根据用户特点打造不同的激励情景。

Keep文案属于心理暗示情景,这种激励方法应用广泛。此外,还可选择“关注性情景”“共勉性情景”。

“关注性情景”能让用户获得更多关注,如曾刷爆朋友圈的“小朋友画廊”,用户购买残障儿童的画后分享到朋友圈,塑造高尚形象;“共勉性情景”营造相互监督的氛围,如各App上的学习小组。

3、锚定效应&诱饵效应

这两种心理效应殊途同归,都是为引出真正的卖点做铺垫。

具体而言,为降低用户对某种营销方式或产品的抵触情绪,可先抛出“诱饵”,在读者心中设定一个标准,再引出真正的卖点。

这种营销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诱饵的实惠程度一定不如真卖点,如此对比,用户会觉得占了大便宜。

许多杂志的订阅套餐标注原价,就是应用了“锚定效应”。

图片[7]-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公众号“国家地理中文网”文末的订阅广告

除在价格上设置锚定,还可从产品特色、性能等方面入手。

比如公众号“小声比比”的账号Slogan,先抛出“作者写的东西不咋滴”的锚定,再提出用户“怎么还不更新”的观点,对比鲜明,勾起读者好奇心。

图片[8]-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因此,若想增强某个选项的吸引力,需制造锚定,形成冲突,给读者留下“标准”印象。用户通过自行比较,会提高对某个产品的认可度。

4、阿西效应

阿西效应即从众心理。

网络传播时代,匿名性的弱关系社交并未减轻人们对“被孤立”的恐惧,很多时候,读者会自愿追随大多数人的意见。

阿西效应在营销中常见的表现是营造“大多数人都在做”的意见环境,如喜茶门口的排队长龙、优衣库X KAWS款产品3秒被抢空……

腾讯出品的H5《你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吗》在结尾海报标注“我是第X位约定不插电陪伴的父母”,这个数字起到“施压”作用,增加了用户分享的可能性。

图片[9]-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你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吗》结尾海报

但并非所有用户都吃“人多”这一套,此时需精准定位读者所属群体,营造圈内优势意见环境。

例如公众号“张先生说”的文章《国庆旅游鄙视链分五级,你在哪一级》,用户会不自觉代入,与对应层级的意见环境产生共鸣。

5、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应用于营销时,指人们会对已拥有或即将失去的东西给予更高评价,尽力挽留即将失去的机会。

“再有XX人,价格就上涨到XX”等话术能制造紧张感,用户因害怕错失优惠而纷纷购买分享。

此外,还可通过限额方式,如王菲演唱会宣传强调“4年只开一场”,制造产品稀缺感,强化人们的“损失厌恶”(讨厌失去某些东西)。

同样,品牌可根据需求在小范围用户群体中运用禀赋效应。比如成人自考培训的广告文案,用“错过了”“不想再错过”等字眼,在焦虑学历的用户圈层内制造损失恐慌。

因此,运营人可及时设置“损失”提醒,刺激用户的损失厌恶,提高粉丝转化率。

6、详尽可能性模型

详尽可能性模型提示运营人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采用不同营销策略。

注重产品本身的消费者会主动了解产品性能等核心信息,品牌的营销活动(非促销活动)对其购买行为影响不大;而潜在用户更关注边缘细节,如代言明星、品牌精神等。

以某护肤品牌为例,其广告文案有意淡化产品信息,更多通过故事传递品牌精神。这种营销方式能增强潜在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引发某一圈层的认同,同时不影响忠实用户的消费行为。

图片[10]-营销人必须了解的6个心理学效应-精准获客

SK-II广告《为什么她们不回家过年》

如何做好用户分类,为中心用户和边缘用户制定不同营销策略,值得媒体人思考。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强推强卖已无人理会,优秀的营销都善于洞察人心。

只有深谙读者心理,在无形中满足甚至创造需求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相关阅读:

谁砍掉了预算?

直播带货爆火公式详解

一个公式解读小米营销的“拉活”秘籍

企业IP化营销操作指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