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4日起,海底捞“撒尿门”事件始终挑动着消费者的神经。
3月12日,海底捞发布道歉声明,给出解决方案:针对2月24日00:00至3月8日24:00期间,在海底捞上海外滩店堂食消费的4109单顾客,全额退还当日餐费,并额外给予订单付款10倍金额的现金补偿。据海底捞客单价,网友预估此次赔偿总额可能达千万元。
然而,这场始于2月24日的舆论风波,近20天才有像样的解决方案,海底捞付出的代价远不止赔偿金额。
一向以干净卫生、优质食材著称的海底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消费者还在为这超越食品安全范畴的行为感到震惊时,海底捞的公关操作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争议焦点出现在3月8日的警情评论回复中。向来以优质服务、消费者为先的海底捞,呼吁给17岁的“撒尿门”主角机会,反而要追究视频传播者的责任。这一举动激怒了消费者,也让他们对海底捞的信任崩塌。
原本是一场危机公关案例,却引发了新的公关危机。海底捞本也是受害者,却自己把局面弄糟了。
更关键的是,从事件发生到给出解决方案,海底捞的应对显得仓促又被动。这不仅暴露了其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和危机处理机制的漏洞,也对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造成了沉重打击。
这两年,海底捞日子不好过。在经济大环境压力下,经历盲目扩张、扭亏为盈、开放加盟等举措后,多元化扩张成为海底捞的重要战略。“红石榴计划”处于关键阶段,众多副牌需要主牌海底捞打开市场。如今主品牌遭遇信任危机,海底捞要如何保住“光环”?
1 公关“翻车”,海底捞“撒尿门”引发轩然大波
海底捞在热搜上持续了好几天。
事件源于2025年2月24日凌晨1时许,上海黄浦区某海底捞独立包间内,两名男子喝醉后站在餐台对着火锅锅底撒尿,其中一人将视频发布到网上。
随着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3月6日,海底捞向公安报案。3月8日,警方迅速查明事实,依法对二人行政拘留并发布警情通报。
看似正常的处理流程,却把海底捞推到了风口浪尖,而推手正是海底捞自己。
关键转折点是3月8日警情通报后海底捞的评论回复。海底捞称,“针对恶意传播者,我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鉴于涉事者为未成年人,我们呼吁避免对其个人及家庭进行不当传播或攻击,给他们一个接受教训与成长的机会。”
海底捞既未对后续在店用餐的消费者提出赔偿方案,也未披露对涉事人员的处罚,反而将矛头指向视频传播者。
这种做法刺痛了消费者。起初事件发酵时,多数人认为海底捞是“无辜躺枪”,是受害者;如今,海底捞却自毁受害者形象,将矛头对准公众,自然引发公众反感。
根本问题在于海底捞违背了“消费者为先”的服务行业原则,没抓住消费者心理,也未展现出诚恳态度。明明后续就餐的消费者损失最大,海底捞却轻易原谅始作俑者。
这种自以为格局大的做法,实则聪明反被聪明误。消费者不需要品牌替自己原谅施害者,品牌这种避重就轻且越界的行为,让消费者不满。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海底捞的舆论响应不及时。从2月24日事件发生到3月6日报案,十多天的“信息真空期”内,海底捞未及时发现处理,也没精准找到事发门店,导致后续连锁反应。
3月12日,海底捞发布“关于海底捞上海外滩店事件的说明”,明确了对受害消费者的补偿。对2月24日00:00至3月8日24:00期间在上海外滩店堂食消费的4109单顾客,全额退还当日餐费,并额外给予订单付款10倍金额的现金补偿。
按2024年上半年海底捞97.4元的客单价计算,此次赔偿金额可能达千万级别。
同时,海底捞透露,3月10日已向上海黄浦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申请,坚决依法追究两名涉案男子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处理方式疑似“抄作业”。
小红书博主“下老师”3月9日发布的“关于海底捞欠我公关费”视频引发关注。该博主拆解了海底捞声明翻车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3月12日海底捞发布的声明,很多要点与博主观点相似。
博主未明确表示海底捞抄袭,还希望海底捞越来越好。部分网友认为博主可告海底捞,也有网友觉得“这应该都能想到”。
海底捞花钱买了教训,公关翻车引发的风波有了解决方案,但对海底捞而言,危机还未过去。
2 海底捞损失的,不止千万?
相比赔偿金额,品牌受损才是大事,海底捞的损失或许远超千万。
首当其冲的是海底捞干净卫生的品牌形象。
时间线显示,上海外滩店3月7日才调拨锅具和物料,3月8日凌晨2:17分至3:49分,更换火锅锅具、餐具(含筷子),并按搬家式清洁消毒标准清理环境卫生。
虽有彻底的卫生消毒,但2月24日至3月6日的“信息真空期”埋下了卫生隐患。这十天大量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涉事餐位,有不少直接、间接接触人员,让海底捞陷入卫生信任危机。
有网友评论“不放心”,要求海底捞放出更换餐具的视频,还有人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去海底捞了,太恶心了”。
据潇湘晨报报道,3月12日,一位收到374元全额退款的消费者称,十倍补偿要等7日左右到账,还抱怨“一辈子阴影了,打售后电话根本没人接”。
另一位有同样遭遇的消费者表示,“只能说一般吧,毕竟是卫生问题,不是钱能解决的”。可见,海底捞餐饮卫生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阴影,无法用金钱弥补。
对餐饮行业来说,干净卫生是生命线。此前,海底捞在食材采购、厨房卫生、餐具消毒等方面严格把控,给消费者留下安全可靠的印象,如今这对其品牌形象是致命打击。
更重要的是,“翻车”的危机公关给海底捞“服务至上”的品牌形象蒙上阴影。
海底捞对服务态度的重视广为人知。等位时有免费水果和桌游,服务员服务和微笑标准化,用餐时菜品和蘸料标准化,离店时还有零食和袋子,这种服务不仅有规模化的食堂感,更像乙方服务甲方。
海底捞对服务的重视引发其他餐饮品牌效仿,使其在餐饮赛道脱颖而出,“xx界海底捞”不断涌现。
从高层变动也能看出海底捞对服务的重视。曾接任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担任CEO的杨利娟,被称为“最牛服务员”。她1995年加入海底捞,从服务员做起,先后担任领班、店经理、小区经理、大区经理等。
杨利娟从服务员到管理者的晋升成为佳话。去年6月,她转任特海国际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负责统筹特海国际的管理和战略发展。
如今“撒尿门”事件后,海底捞的道歉态度和响应速度饱受诟病,硬件管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在最新说明中,海底捞称“由于公司管理层之前根本没有针对这类事件的预案和流程培训,导致门店值班团队未能及时察觉现场异常”“对国内外15个国家1400多家门店进行自查比对,因数据庞大、线索有限,效率非常差”。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上市餐饮公司的响应机制,管理层面的失误给海底捞带来连锁反应。
可以预见,干净卫生形象受损、公众信任坍塌、管理体系漏洞等多重因素,会对海底捞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产生较大影响。
3 海底捞不能失去“光环”
海底捞从四张桌子发展成上市公司,用了24年。在餐饮行业,其标准化服务、连锁化管理和出圈营销事件,都是行业标杆。
这些背后的光环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失去“光环”,将面临消费者流失和市场份额下降的问题。
餐饮行业很特殊。从利润空间看,门槛低,大多利润在10%以下,不是好生意;从抗风险能力看,是刚需、高频生意,不乏老字号。
实际上,海底捞曾陷入低谷。经历特殊时期盲目扩张导致年度亏损后,通过一年的啄木鸟计划扭亏为盈,但仍面临营收增速放缓、净利下滑、市场信心不足等问题。
为扭转颓势,一方面,2024年3月,海底捞宣布推行餐厅加盟特许经营模式,通过多元经营模式推动餐厅网络在低线城市扩张。
另一方面,为保持生命力,海底捞寻找第二曲线。
2024年半年报中,海底捞提出“红石榴计划”,进行品牌多元化扩张。去年起,除主品牌外,还有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火锅、小嗨爱炸等新品牌,覆盖火锅、小吃、烤肉等赛道,价格从9.9元至上百元,覆盖不同群体。
海底捞2024年半年报显示,统计期内,其他餐厅经营收入在2024年上半年达1.82亿元,占总收入的0.8%,较去年同期0.5%的占比略有增长。
从营收占比看,新品牌对海底捞整体业绩贡献有限。2024年6月股东大会上,海底捞管理层表示,各品牌虽体量小,但趋势向好。
新品牌发展初期,主品牌是连接新品牌和消费者的桥梁。主品牌像航母,副牌像舰载机,航母受损,舰载机战斗力也会受影响。
“撒尿门”前,海底捞的光环让低线城市加盟商和副品牌消费者认可其品牌形象。
主品牌海底捞既要承担扩张压力,又要为副品牌引流和支持。如今的舆论事件不仅阻碍主品牌扩张,也会让消费者质疑其多元化品牌。
餐饮市场竞争激烈,新品牌众多。消费者选择多,一旦失去信任,忠诚度降低。海底捞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挽回消费者,失去的可能更多。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