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醒来,就被“Manus刷屏”的消息霸屏了。
我还以为是什么惊天大消息,手都有点颤抖地打开电脑搜索,结果发现英文媒体一点动静都没有,根本没有关于这个“全球首款通用Agent”的报道。
不是说“整个科技圈”都失眠、硅谷都要落泪了吗?
在X这类社交媒体上,确实有不少讨论,但大多来自中文自媒体。在我发稿前,英文讨论开始出现了,其中不乏赞美之词,也能看到“老外”开始求邀请码。不过,他们也提到了其他一些AI代理产品,还有人指出了Manus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在国内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已经有人高价售卖Manus的邀请码,价格从几千元到16万元不等。这也让Manus官方“明确声明XX等平台发布的邀请码为虚假信息”,提醒用户别轻信。
从官方演示和少数第三方用户发布的试用视频来看,Manus确实是一款强大的AI代理产品,甚至使用体验可能比目前一些大模型公司自己推出的产品还要好。
其背后团队此前还推出过另一款经市场检验的产品Monica.AI。创始人肖弘是90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AI代理领域如今是各大AI厂商的必争之地。一个月前,OpenAI推出了其首款AI代理产品Operator,目前已在部分国家上线,供Pro订阅用户使用。
最新消息称,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正计划推出不同层级的AI代理,其中博士级代理可能每月收费2万美元。
而这个报道发布的时间,正好是Manus所谓“炸翻AI圈”的时候。
这不禁让人联想:
今年初,DeepSeek惊艳AI圈,其小成本推理模型让整个硅谷重新审视大模型发展路径。来自中国的80后梁文锋,给OpenAI的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出了个难题。
如今,是不是又有来自中国的90后肖弘,要狠狠截胡奥特曼的“AI代理梦”呢?
大家激动可以理解,但先别急着兴奋。
还是再等等看情况吧。
01
咱们先说说Manus这款产品。
官方介绍称:“Manus 是通用的AI代理,它能连接思想与行动,不仅会思考,还能交付结果。Manus 擅长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任务,能在你休息时完成一切。”
AI代理大家都不陌生,和普通聊天机器人不同,它能真正“动手”帮你做事。
以Manus为例,在官方示例中,你可以直接丢给它一个包含10份简历的压缩包(不用解压),它就能自行解压文件、逐页浏览并梳理重点、编写Python脚本生成对应表格,最终完成求职者履历分析。
整个过程中,用户在界面一侧能看到Manus的思考与执行过程,另一侧会展示“Manus的电脑”中的所有操作(云端运行)。从演示视频看,流程很顺畅,不管是解压缩、现编Python还是直接生成Exel表格,都很出色。
此外,官方还给出其他示例,比如在用户给定的预算和条件(低犯罪率、优质教育资源等)下推荐纽约房产。在这个示例中,能看到Manus先自行拆解任务并做规划。
据介绍,Manus采用“Multiple Agent”架构,在虚拟机中让多种不同代理分工协作,如规划代理、执行代理、验证代理等。
目前,Manus还未向所有人开放,需要邀请码才能使用。而邀请码很难获取,所以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求码”。北京时间3月6日下午一点左右,Manus登录界面无法打开,疑似因涌入用户过多导致卡顿。
开发Manus的团队很有实力。
创始人之一肖弘是90后,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在Manus官方视频中讲演的季逸超,是公司“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他也是90后,年少成名,开发的猛犸浏览器曾获真格基金投资,19岁时还登上过《福布斯》中文版封面。
该团队此前的代表作是AI浏览器插件Monica,主打“AI助手”,截至2024年7月,已有400万用户。
02
Manus“炸场AI圈”、开启AI代理的“GPT时刻”等振奋人心的说法,最早是怎么出现的已无从考证。
但可以确定的是,Manus在国内确实火了。
就拿最直观的“邀请码”来说,下午3点左右,直面AI(ID:faceaibang)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看到有人售卖“Manus邀请码”,加价3万到16万元。
当我们以普通买家身份询问“能便宜点吗”时,标价16万的卖家回复:“没货,好多人问。”
可以想象,这种现象是基于前文提到的“Manus炸场AI圈”,甚至让硅谷“失眠”的消息。不少人还将其称为“下一个DeepSeek”。
Manus能否成为“下一个DeepSeek”还不确定,但至少目前来看,硅谷该干啥干啥,没被“炸”得晕头转向。
直到下午三点,我们用谷歌搜索“Manus”,只有五条相关新闻,彭博社、The Information、商业内幕、路透社等大媒体都没跟进。
在社交媒体X上,有一些非中文消息在讨论Manus,但还没到铺天盖地的程度。
比如有4万关注者的@AshutoshShrivastava,12小时前发了Manus的视频,之后表示拿到邀请码,感谢Manus官方,还称“昨晚测试了一下,非常好,但是太困了啥也没录制”。随后他发的其他消息就和Manus无关了。
有意思的是,在Manus相关消息后,他紧接着分享了阿里QwQ-32B,还说:“中国有一天会为全人类开源AGI。”
还是那句话:Manus不错,但好像还没让全球疯狂。
哈希增长(HashMatrix)的联合创始人庞舜心第一时间分享了试用Manus的喜悦,但也表示:“演示是挑好的例子,实际没那么惊艳,但横向对比已经很棒了。”
Zengyi Qin也发表了看法。他是MIT博士在读,同时在创业,是MySell的AI研发主管(该公司去年融资1100万美元,投资者包括Transformer作者)。
他先肯定了产品:“Manus是一款优秀的产品,这很明显,我不多说了。”
但他认为,Manus“并非技术突破”,原因有三点:
a. 它主要按预设流程执行任务,这种预设会限制系统上限性能,尽管短期内运行效果不错。
b. 它适用于相对受限的环境,介于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级别之间,在预定义软件工具之外无法运行,比如不能控制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很多软件都不在它的操作范围内。
c. 如果Manus不算技术突破,那什么算?答案是:能在完全开放的操作系统级环境中运行,执行大多数任务,像人类一样操作软件的系统,才是技术突破。
03
AI代理赛道非常热闹,大模型厂商早已行动起来。
面向所有to C用户,OpenAI有Operator,Anthropic推出了Artifacts和Computer Use功能。此外,谷歌、微软以及国内大模型厂商也都在AI代理方面有所动作。
OpenAI的Operator能根据用户指令在云端执行任务,如订餐、制定计划、购物等。
Anthropic的Artifacts允许用户在对话中生成代码片段、文本文档或网站设计等,通过一键点击,将成果展示在对话旁的专用窗口。Computer Use则让AI“像人一样用计算机”,能观看屏幕、精准移动光标、点击按钮、使用虚拟键盘输入文本。
还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在计划中。
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高管告知一些投资者,公司计划为不同用户推出不同价格的代理:针对“高收入知识工作者”,每月2000美元;用于软件开发的,每月1万美元;博士级研究代理,每月2万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从长远看,OpenAI预计未来20% – 25%的收入将来自代理产品。
很多人谈论Manus时会提到Devin,这是一款和Manus类似的垂类产品,2024年推出时风光无限,甚至被称为“第一位AI软件工程师”。
但今年,Devin已风光不再,被批评“完成大部分任务表现糟糕”,比如人们发现自己半小时能完成的工作,Devin要花六个小时。
很多做AI应用的公司围绕各种垂类赛道做AI代理。Manus不是大模型厂商却没做垂类代理,很有勇气,如果全面推向市场后表现良好,那就更值得庆贺。但也正因如此,再加上外界过度吹捧,让人有些担心。
面向所有用户的AI代理肯定是大模型厂商争夺的对象,Manus的生存空间会不会被挤压呢?
这似乎又回到了朱啸虎和傅盛两年前的争议:围绕GPT创业能成功吗?
现在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拓展:围绕大模型厂商很可能全面进入的领域做AI应用层创业能成功吗?
依托主流大模型的AI应用不断涌现,好产品不少,但失败案例也很多。
面向广告营销人员、自媒体博主等群体的SaaS企业Jasper,曾估值15亿美元,是借大模型风口起飞的第一批独角兽。然而,ChatGPT发布次年,Jasper AI的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辉煌不再。
前不久,Manus背后团队创始人肖弘接受媒体人张小珺采访,被问到:“Agent这件事是原厂会做还是应用公司会做?”
肖弘回答:“我觉得原厂值得做,但好像都还做得不够好。”
也不用对Manus太悲观。说Manus“实际没那么惊艳”的庞舜心随后在X上发声,反对外界对Manus“没有深厚技术壁垒”的指责,称产品就是有用的技术,没用产品才用“技术”当遮羞布,“所以别瞧不起工程和产品”。
希望未来Manus能发挥应用层的灵活性,找到与“原厂”竞争的差异化优势。
但现阶段,咱们别过度吹捧它了。
撰文:毕安娣 编辑:赵晋杰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