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出色的信息流优化师,在进行创意撰写的时候都运用了怎样的套路?

创意于整个信息流中的重要程度约仅占 30%,然而却耗费了我们高达 90%的时间

身为一名

信息流优化

师,着实羡慕那些人缘出色的!

只因创意难产时,能够去找新媒体小编求助…从此不必再熬夜了…

就在前两天,兔子于这个规模达 2000 人的信息流交流群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90%优化师的时间都消耗在了撰写创意之上。

怪不得咱们的发际线日益后移!创意在整个信息流里的重要性大概仅有 30%,却占用了我们 90%的时间,天天熬夜怎能不脱发呢!

来,兔子给你们分享几招极其好用的信息流写作窍门!

目标群体描述

设想一下:当你身处一个极度嘈杂的环境当中,最为有效的获取你关注的办法是什么?

没错,呼喊你的名字。名字相当于我们处于社会角色中的某一象征,同时与我们自身紧密相连。

同理而言,信息流就仿若一个喧闹的大环境,用户皆处于此环境之中,那么想要迅速获取目标用户的注意力,无疑就是呼喊用户的名字!

但,呼喊名字只是个示例,我们能够通过为用户塑造一个典型形象,进而与用户产生共鸣,让用户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嘛”!

那怎样为目标用户塑造典型形象?我们能够从两个方面着手!

01描绘用户画像

典型形象,其中的典型可以理解成用户画像。

例如,某某,男性,位于 G 地区,拥有硕士学历,是个技术宅,月收入约 2 万,喜爱动漫,在半夜活跃度较高。

举个例子。

假设,你所推广的产品是自考学历培训机构,目标用户为对学历有需求的上班族,主要集中于北上广地区,那么在投放信息流时,创意可以这样写:

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注意啦,没有本科证,工资竟比同事少这么多。

“在北京”就是对目标受众的一种描述——就如同在嘈杂的房间里,刚好有人叫出了你的名字一样。

通常来说,用户画像较为宽泛,但基本上我们能够遵循以下几点:设备、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兴趣爱好。

02从不同维度描述用户

除了用户画像以外,我们还能够从其他维度出发。

用户目标、用户性格、用户痛点等等。

实际上,这也能够归结为用户画像,不过为避免过于繁杂,所以,我就分开来讲了。

举个例子。

假设,你推广的产品是美国房地产,当下购买富人区房产首付仅需 18 万。

倘若让你依据这些信息创作一条创意,你会如何写?

我们前面讲了根据不同维度思考创意。那在撰写这条创意时就我们可以先尝试从用户目的着手。

用户目的:通常在美国购置房产,用户目的可分为两类:想要迁移至美国或者纯粹投资。

我们假定用户只是想在美国安家,那从用户这个目的出发,创意可以是:

想在美国拥有独栋别墅?富人区首付不过 18 万。

再或者从用户投资目的出发,创意可以是:

手头有 100 万闲钱的朋友,在美国投资富人区房产首付不过 18 万。

反差冲击

现今才知晓,北京名校学区房,首付居然才 70 万。

类似这样的创意文案,各位优化师是否感到熟悉?

像这种文案虽说随处可见,但是效果甚佳!比如上述例子,它首先突出了房产对于用户的价值“北京名校学区房”,然后用“首付居然才 70 万”——低价格——进行对比,从而对用户的心理形成冲击。

类似的文案还有:步行就能到国贸的房子仅剩 30 套,上班族都在抢购。

这一文案同样运用了对比,将具有“步行就能到国贸的房子”这一价值的房产与“仅剩 30 套”所描述的稀缺性进行对比,进而对用户心理产生冲击。

聪明的读者,想必已经洞察到了其中的门道。上述两条文案都运用了“反差冲击”!

而这也正是兔子即将要表述的。“反差冲击”通过对产品价值的放大描述,形成与消费者预期的反差,从而对用户的心理造成冲击。

那怎样去描述产品的高价值才能对用户形成反差冲击呢?

那便是依据用户使用产品的场景出发。

举个例子。

在推广房地产时,多数人对于房产的直观反应是价格越高代表的价值就越高。

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下面这样的文案:

价值 500 万的房子,首付不到 100 万,还不赶快抢购?

但真的会有人购买吗?如此撰写想必只有那些富豪会出手吧。

有时,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价格的高低,而是在于特定场景下对于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

现在假设这样一个情景。倘若现在你需要在十分钟内赶赴一个重要的会议,给你两个交通工具的选择:时速 100km/h 的大众和时速 10km/h 的坦克,你会作何选择?

毫无疑问,是大众!因为场景需求的紧迫性。

那现在,我们再来看那个房地产案例。此时我们在撰写房地产创意时,就不必用价格来突显高价值了,便能够根据在不同场景中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程度出发,比如:学区房、海景房等等。

记住,在撰写信息流文案时,不妨多思考一下:

▲ 产品的价值是什么?

▲ 创意真的是依据用户需求在描述产品的价值吗?

行业典型代表

在第一个套路中,我们了解了如何用目标人物代表来创作创意。

其实,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运用行业典型代表来撰写创意。

通常行业典型代表能够分为两类。

01正在从事这件事情的典型人物

通常正在从事这件事情的典型人物,往往是与行业高度相关的人物。很多时候提及这一行业,人们的第一联想通常是他们。

比如说,在地产行业中,典型代表是地产大亨、房产经纪人、中介、房东等;

在教育行业中,典型代表则是直系学长、清北名师、学霸、学渣、邻居家孩子等。

找到典型人物之后,针对这些典型人物,营造秘闻感。

比如:

▲ 地产巨头们悄然入手了这些房产

▲ 中介不愿告诉你,北京这些房东的二手房急于脱手

02当地人

在人们的印象里,当地人往往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同时会做出有别于外地人的行为,表现得极为“内行”。

关注当地人行为的人,在心理上也会认为自己拥有了这样的信息优势,从而产生优越感。

在创作创意时,便能够利用用户的这类感受。

比如:

▲ 土生土长的张家口人告诉你张家口哪些景点必去不可!

损失规避心理

▲ 现在才明白,没有本科证,居然比同事工资少这么多!

▲ 闺蜜工资涨了 1 万,原来是在这里修了本科!

各位读者,觉得上述哪条文案的点击率更高?

选第二个的,请乖乖去面壁思过。

其实,上述两条文案只不过简单地运用了“损失规避”这一心理!

从表面来看,第一条和第二条创意基本没问题。唯一的区别点是第一条文案强调损失,而第二条文案强调收益。

而这恰恰也是它们点击率相差 1.92 倍的原因!

损失规避,这个营销理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又有多少人在撰写创意时,加以运用了?

所以,各位读者注意了,以后能够用损失表达的文案不要用收益!

举个例子。

原:学霸的考研复试资料免费送了,让你轻松考过!

修改后:幸好拿到这里的考研复试资料,不然又得重新考一年。

由于损失规避大家都有所了解,我就不再详细阐述了。

以上,便是撰写创意的四种套路。

▲ 目标群体描述

▲ 反差冲击

▲ 行业典型代表

▲ 损失规避

其实,若仔细端详,我们会发现这些套路都似曾相识。创意并不艰难,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思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