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今日头条、UC 头条、趣头条等平台是否正在引领社会“分层”现象?

在媒体广告市场中,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即窄范围的优质信息流相比大众草根信息流往往具备更高的商业价值。如今的微信大号,其广告费少则一两万,多则几十万。当你关注一个公众号时,这个订阅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的过程,相当于自行帮助广告主完成了筛选,实现了自发的相互匹配,效率极高。

图片[1]-今日头条、UC 头条、趣头条等平台是否正在引领社会“分层”现象?-精准获客

媒体时代可谓是广告与内容创作者的一场盛宴。此外,常被提及的“内容消费时代”,付费订阅有望成为主流趋势。面对如此美好的前景,未来究竟是百花争艳还是鱼龙混杂?

或许最终只是一地鸡毛。

自本世纪初的门户时代起,人们已习惯免费获取新闻信息,而门户通过向用户展示广告来盈利。在门户、用户和广告主之间,传统媒体无法为用户提供免费信息,而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乌托邦模式则是向广告主收费来实现。这一模式在移动时代也基本被沿袭,资讯类 APP 也是依样画葫芦。

uc 头条广告,不过当下的资讯 App 拥有以往不曾有的内容推荐机制,不像微信订阅号仅依赖人主动搜索。在某个资讯 App 上,你“偶然”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并顺手订阅,这关键的“偶然”背后是由机器算法构建的推荐引擎。一款融合了主动推荐、自主订阅、高效输出和自动筛选内容的资讯阅读 App,AI 为资讯分发助力,是否会彻底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依据易观去年 8 月发布的数据,2016 年成为一个转折点。在信息市场,算法推送的信息内容超过 50%。

对于内容分发,智能算法能够解决个性化、高效和高精准的问题,机器自身的推荐能力很强,不知疲倦,同时也降低了信噪比,无用的信息噪音前所未有的少,因为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用信息。唯一的阻碍在于数据,需要大量数据来让算法模型更加智能,这就抬高了行业门槛。拥有海量数据才造就了如今神经网络的繁荣。

该算法能够判别信息的重要程度。即便是机器也能精准生成一些主观情绪和创意要求较低的内容,例如奥运会报道。算法的力量已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机器正在加大高手与平庸者之间的差距。机器不仅能够替代生产线上的员工,还能在医疗、律师等行业从事非接触性工作,比如在律所负责前期工作,搜集相似判例。

加入机器算法的资讯 App,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机械算法掌控了你每日接收信息的源头,不仅加大了高手与平庸者的差距,很多人可能未曾想到,在内容消费时代更会让你的信息愈发封闭。

例如谈到住房价格、经济、就业等话题,常常被媒体报道。有一位答主在知乎上这样说道:

就房价而言,在中国,只有少数顶尖城市和大城市的房价持续上涨,而媒体成天鼓吹此事,让人感觉整个中国的房价都要垮掉。但实际情况是广大三四线城市房屋积压严重,难以售出,房价处于相对合理区间。倘若从全国视角而非仅从北上广深来看,实际上房价均值并非那么可怕。所有人都将焦点置于一线城市,大量的投机性购房,以及曾严重泛滥的高杠杆首付贷。

就经济危机来说,了解目前除了互联网和金融之外的其他行业,正经历着何种痛苦吗?为何众人都涌向互联网?为何大学生想成为金融行业的码农?因为其他行业不挣钱!知道如今大部分制造业的供应链都是现款现结或预付款吗?了解到现在商票承兑基本无法进行了吗?票据多因疏忽而无法承兑。去东莞转一圈就知道被灾后下半身产业所困,大家宁愿关厂拿钱买房。真觉得华为工作超过 34 年的员工是因为无聊?还是行业的领军者!了解政府为何不惜采取类似闭关锁国的方式阻止外汇外流吗?知道外国公司在华大量的营业额汇不出去的笑话是否会发生?了解政府如今为何对地下钱庄痛下杀手吗?了解地方债的可怕程度了吗?了解许多地方政府已破产吗?了解为何开放普通民众购买地方债务?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了吗?了解一个好公司的实习机会如何能赚钱了吗?为何现在官方把“待业”称为“慢就业”?

一份原本只想找个普通本科毕业、勤快些的学生,结果收到的简历不仅数量超乎想象,而且内容大多出色,真是优秀的学生,期望薪水都让我感到不好意思。

若因职业原因(风控),整日与各行各业打交道,查看各类数据,或许我就不会如此感慨。我们已深陷寒冬。

眼睛看不到世界,这并非你的过错。在网络时代,人们反而更缺乏信息。

如今的头条、UC、uc 头条广告、趣头条、各种新闻 APP,甚至知乎,都有着精妙的偏好算法,全天为你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号称千人千面、精准推送,实则让人只能生活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因为只能推送你喜欢的内容。

多数受过良好教育、渴望或生活在北上广的年轻人,都希望在互联网或金融行业工作,想买房子或承担房贷。

所以你每天的关注点自然是北上广深的生活、金融工作和互联网工作、一线城市的房价、如何成为男神、感情纠葛,因而你收到的推送信息往往与之相关,所以你会产生如今中国房价天翻地覆、金融互联网高大上、周围都是三观不正的人、自己外貌中上实际是女神的错觉,如此恶性循环,要么你完全被感情公众号洗脑,要么就是推送的信息过多,你自己觉得过度,感觉世界并非如此,然后再去解决。

看到什么,取决于别人让你看到什么。这种前景令人毛骨悚然。

算法是怎样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距,并最终塑造技能、价值和情感偏好的?

“快手世界和北上广完全是两个陌生且孤立的世界”

「难以想象一线城市的白领和乡村的快手红人会交流什么,他们最大的共同点似乎只是会说中国话」

对于不同喜好的用户,下载相同的快手,首屏界面是不一样的:

运算规则决定你所能看到的内容。机械算法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

在 CheetahLab 于一个月前(3.27 – 4.2)发布的 2017 年一季度中国新闻类 App 排行榜中,除今日头条和腾讯、网易、新浪、搜狐、凤凰等少数新入场的公司外,UC 头条和趣头条分别位列第 10 和第 11 位。

UC 凭借阿里平台和 UC 浏览器入口,以及 UC 此前庞大的内容分拆计划在媒体圈中呼风唤雨,这一结果并不意外。而且名不见经传的头条新闻距离上线一年还有两个月。

“趣头条”的推荐算法源自美国的高级深度学习算法专家,他们的工作让人想起三年前的张一鸣,他每年花费百万美金聘请世界顶级机器算法专家。这个团队的到来,让今日头条逆袭了四大门户网站,趣头条目前在 iOS 新闻排名第五,是猎豹、WiFi 等研究报告中去年增长最快的手机信息应用程序。

而在 CheetahLab 给出的前 11 款手机阅读应用程序中,只有这两款没有巨头支持和门户背景。这难道只是巧合?

越是贴合人性的产品越容易成功。研究是痛苦的,游戏符合人性,所以除了广告,中国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游戏。艰涩、冗长的专业文章,敌不过厕所读物小刊,有些人在汲取宝贵信息,有些人在消磨碎片时间,不知不觉就被自己喜欢创造的世界所环绕。

正如李开复所说,未来将异常残酷,人工智能会使许多人沦为无用阶层,算法塑造的信息牢笼不可避免地蒙蔽了每个人的头脑,人与人之间更多的生命体验是“平行的”,迅速且深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