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些因素会对用户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又该怎样推动用户去进行购买?

用户留下了线索,且对产品表现出满意,可为何就是不进行转化呢?这是线上线下销售普遍会碰到的难题!通常而言,用户留下线索意味着对产品有一定的意向或好感,当然,诱导留线索的情况需排除在外。既然这样,用户为何还不转化?他们究竟在迟疑什么?接下来,咱们从问题的根本出发,探究一下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图片[1]-究竟哪些因素会对用户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又该怎样推动用户去进行购买?-精准获客

影响用户购买的要素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内涵

消费者购买决策:指消费者仔细衡量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进而做出选择,并购买能够满足特定需求产品的过程。

通俗来讲:我有购买的想法,但我得斟酌一番,看最终获得的满意度能否高于潜在的风险。

用户购买决策 = 用户购买意愿 – 风险成本(市场风险 + 个人风险)

所以用户迟迟未转化,极有可能是这两种风险在作祟。下面,咱们再来探讨:什么是市场风险?什么是个人风险?

1. 市场风险

指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网购领域,常见的市场风险就是:网上描述的产品是否属实?

再以医疗行业为例,常见的市场风险则是:这款产品会不会有隐藏消费?

依据 Johan Bruwer 教授提出的理论,我们能够将

市场风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健康/功能风险——产品真有那么好吗?

财务风险——这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

时间风险——投入过多时间怎么办?能否退款?

社交风险——这么做对我的形象有益吗?

心理风险——我这样消费是不是过于奢靡?

2. 个人风险

指个别用户在消费购买过程中遭遇的问题。

以餐厅为例,在某家餐厅用餐,只有你在饭菜里发现了苍蝇;

以服装为例,购买某均码衣服,只有你因身材较胖而穿不进去;

个人风险也可以理解为“以自身为核心”的疑虑。

比如购买某网红产品,从市场风险角度思考是“这款产品真有那么好吗”,从个人风险角度思考则是“这款产品适合我吗”。

再比如购买某奢侈品,从市场风险角度考虑是“这个产品的价格符合市场行情吗”,从个人风险角度考虑就是“这款产品在我的消费能力范围内吗”。

既然明白了影响因素,那又该如何应对呢?

影响因素的解决之策

1. 市场风险

通常情况下,市场风险相对固定且众人皆知,我们只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即可。

比如在医疗行业,常见的市场风险是隐形消费,那我们可以向消费者作出“无隐形消费,若出现则赔偿 10 倍违约金”的承诺。

再比如网购,常见的市场风险是质量问题,那我们可以向消费者承诺“七天无理由退货”。

2. 个人风险

个人风险并非固定不变,我们只能从用户的购买决策阶段去探寻并解决,从而降低用户对产品的决策成本。

用户的购买决策大多遵循以下阶段:

需求确认—搜索信息—评估比较—购买决策

以餐饮行业为例。

需求确认:我打算和朋友去用餐。

搜索信息:今天吃什么菜?——是选择中餐还是西餐,点菜还是自助餐,川菜还是粤菜,海鲜还是烧烤?

评估比较:你的餐厅在这些细分品类中是否有突出之处?这一突出特色需要依靠特色菜品来实现。比如一想到吃川菜就会选择你的餐厅,因为你家的川菜在附近是最具特色的,而不只是因为产品有特色或者美味,也可能是因为价格诱人,或者服务优质(例如海底捞),亦或是场景出色(比如你的烧烤店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非常适合和朋友们一起撸串聊天)等等。

最终做出购买决策。

你需要审视自己的店铺或品牌在用户的决策购买阶段,是否有突出的地方,以增强用户的购买意愿并降低用户的个人风险。

其他行业也是相似的思路,只是具体的因素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诊断。

所以,倘若你能够降低上述的市场风险和个人风险,同时提升用户的购买意愿,或者在购买意愿相同的情况下,用户就会更倾向于选择购买你的品牌或产品。

看到这里,你是否认为解决了上述的风险顾虑,用户就会立即购买呢?

答案是:很可能不会。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仍会处于犹豫之中——“这家店的东西确实不错,但现在好像并不急于购买/听说我那个朋友还有更好的店推荐……”

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此时,我们可以运用营销方法中的两个心理小窍门。如果运用得当,能够有效地消除用户的疑虑,促使其迅速做出购买决策。

促进转化的心理技巧

我要提及的两个心理技巧是“稀缺”和“从众”。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并且一直在使用。但据大数据统计,在所有的营销方法中,只有这两类技巧的转化率最高。

1. 稀缺

社会学家艾尔德·沙菲尔和桑德希尔·穆莱纳桑指出,只要我们感觉自身缺乏某些东西,比如食物、金钱或者时间等,就可能会念念不忘,以至于让自己的想法产生偏差,容易使人的大脑中产生一系列强烈的需求感。这就是稀缺心理,巧妙运用这一心理技巧,制造短缺现象,能够提高用户的购买转化率。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天,你原本只是在街上随意溜达,突然看到一家服装店在进行大促销,你被吸引进去瞧了瞧。在随意浏览的过程中,你发现有件衣服很喜欢,但起初并没有购买的打算,只是感兴趣而已。

然而,当你看到店铺的促销广告写着“周年庆优惠,全场 5 折,仅限今天!”于是,你又思考了一下,再次抚摸那件衣服,迟迟不愿放下。你最后说服自己:“今天不买,就错过了这么好的价格了……还是买了吧!”

以上是我们多数人常遇到的情形,而这家店采用“仅限今天”的营销方式就是对“稀缺心理”的运用,让原本没有购买意向的人产生购买欲望后,进而促使其快速下单。

稀缺心理常见的营销方式有“限时优惠、前 XX 名限量优惠”等。在当前的各类活动中,基本上都会运用这类技巧。

比如某零食的销售文案,在文章末尾写上“前 200 名下单可享受 7.8 折优惠与包邮!”——虽然只是平淡的一句话,但写与不写,转化率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稀缺心理进行营销时,最好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以消除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担忧。否则用户可能会产生“你的产品是不是质量有问题/卖不出去才搞促销啊”的负面想法,而如果你表明今天是店庆日或情人节或会员日等原因才降价,那么就能大幅降低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负面认知。

2. 从众

除了通过制造短缺来促使用户迅速做出购买决策外,还有利用用户的从众心理技巧。

比如你推出一个活动,上面显示 XX 人已购买,或者显示你的朋友也已经购买,这会在无形之中给用户一种“这么多人都买了,应该不会太差,我也买吧”的想法或行动。

再如,在某产品新推出的拓客引流方案中,在营销工具的设计上也运用了这种从众心理,经过几家店铺的实际操作结果表明,转化率比未加入这个心理设计的要高出 30%以上。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对用户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不同行业存在差异,或许影响用户最终转化的因素众多,但最终的影响本质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