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拼多多的九种分享文案,你真的会写文案了吗?

由于微信是基于熟人/半熟人关系构建的社交环境,在阅读本文前,你要进入这样一个假设场景:你正和一个或一群好友聊天,且只有1分钟时间来说一件事。

这个场景类比了文案分享到微信环境的情况:

拼多多文案

下面整理了拼多多9大社交列表功能模块分享到微信后的文案。拼多多每个功能模块应有一个分析文案池,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分享后的文案会随机展现,以下是体验期间随机出现的文案。

标红内容需重点关注,第二部分会进行分析:

图片[1]-拼多多的九种分享文案,你真的会写文案了吗?-精准获客

图片[2]-拼多多的九种分享文案,你真的会写文案了吗?-精准获客

图片[3]-拼多多的九种分享文案,你真的会写文案了吗?-精准获客

图片[4]-拼多多的九种分享文案,你真的会写文案了吗?-精准获客

一、特点总结

分享的本质是通过推荐邀请达成特定目的,如寻求帮助、共享福利或完成售卖。

1. 语气要亲切自然,使用“你”“我”等主体,表达简洁直接

文案语气应采用口语化表达,就像你亲自编辑与好友聊天的内容,模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聊天场景。与公众号图文消息不同,微信聊天基于熟人/半熟人关系,语气要真实自然。

例如,微信图文类似线下发传单,常用“问候语+产品特征介绍+优惠介绍+……”的话术。但和朋友聊天时不会这样说话,否则会让人感觉像被盗号。像拼多多文案会撒娇地说:“帮我砍一刀嘛,我真的很想要,爱你呦~”“在吗?给你发红包了,记得领啊”。

几乎每条文案都包含“你”或“我”,体现指向性,强调对方的重要性,表明对方是自己重视且此刻急需帮助、首先想到的人。想象一下,拜年时,在祝福短信里加上对方名字或爱称,对方的感受肯定更好。

文案要简洁直接,和好朋友聊天不会一口气发一大段话。越是亲近的人,越可以把事情拆分成几句话说,跟领导汇报才用大段文字。但文案虽短,一定要突出目的,即需要对方完成的任务,如拼多多分享文案中反复出现的“点一下、参个团、砍一刀、记得领、快来抢”等。

2. 强调“这是真的,我体验过了”

微信里“领奖”“免费送”的信息太多,大家都有了警惕性。如果有朋友关系作背书,文案的可信度会提高。比如拼多多文案会出现“100%真实”“我的已经到账了”“官方”“已有XX人领取”等表述。

3. 带有邀请/请求语气,突出“帮我/参与进来很简单”

使用“帮”“快来吧”“一起”等邀请或请求词汇,营造现实中朋友间互相求助或邀请的氛围,让对方难以拒绝。同时要突出“帮我/参与进来很简单”,如文案中反复出现的“点一下”“随时提现”,传达出“这么简单就能做到,不帮我/不参与就太不够意思”的意思。

4. 突出“分享给你是为了你好”

分享不能只图自己开心,能让双方共同获利的分享才受欢迎。想象一下,如果你一直帮朋友忙,而他从未帮过你,时间长了,他不好意思再麻烦你,你也不愿再帮他。所以设置分享逻辑时,要强调双方可“共同获利”,这样能大幅提高分享的可能性。

5. 表达情感,如感激、爱等

邀请对方帮忙时,先表达感激或爱意会提高成功率。就像现实中向别人求助,加上一句“多谢”,求助成功的几率会大增。

二、不要踩的“雷”

1. 避免过分夸大

基于熟人关系,分享时不仅是宣传渠道,还要承担“客服”职责,因为朋友有问题会问你。所以文案不要过分夸大,以免消耗过多社交资源。

2. 避免自说自话

分享是有指向性的,有受众的。要说受众想听、对他们有帮助的话。比如“我今天穿了一条好看的裙子”是自说自话,若加上“我觉得你穿一定更好看”,就能激发对方的参与兴趣。

三、其他思考

1. 分别撰写分享给好友和分享到群聊/朋友圈的文案

体验拼多多签到领现金功能分享时,我分享给微信好友,文案主标题却是“群主发红包了!!快来抢!”,这让我很疑惑,因为一对一聊天不存在“群主”。

由此思考:是否需要分别撰写分享给好友和群聊的文案?结论是:在技术和人力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分别撰写。

原因是:现实中两人单独聊天和与一群人聊天,语气、内容和表达方式都不同。

  • 主体不同,单独聊天只有你我;群聊主体是大家,类似广播。比如“群主”描述就不适合出现在单独聊天的分享文案中。
  • 一对多群聊要考虑关系的复杂程度,既有熟人也有半熟人,“社会认同”带来的压力更大,所以表述会更严肃。
  • 还有其他差异,可结合日常对话补充。

2. 为什么分享时不愿加自己的推荐语

分享功能大多可添加推荐语,但多数人不写。原因大概是:

  • 人比较懒,大多懒得写。
  • 分享后可以在对话框或朋友圈描述中写,没必要在留言区输入文字。

3. 增加高频、具体、有趣的场景描述

高频、具体、有趣的场景更易引起共鸣和兴趣。

首先描述高频场景,比如推荐视频定向流量包,可描述的场景很多,如家里、办公室、上下班途中。选择“上下班途中”更合适,因为家里可用WIFI,办公室看视频频率低。

其次描述具体场景,“上下班途中”可细分为地铁、公交、私家车。选择“地铁里”或“公交里”更好,不选私家车是因为:

  • 在私家车可能是司机,无法看视频。
  • 大部分人没有私家车,覆盖人群有限。

最后描述有趣场景,有趣场景多与他人发生“故事”时出现。假设选“上班途中的地铁里”,有趣场景如“以前流量不够,总偷偷瞟别人视频过眼瘾”,有了视频流量包就能正大光明看剧。这样的描述能引起共鸣,增加参与兴趣。

四、写在最后

体验拼多多文案时,有些文案有“要挟”意味,易让好友“不适”,比如“测试我们真感情的时候到了,快来帮帮我!”,但绝大部分分享文案很优秀。

我也不觉得“拼多多”low。原因如下:

  • 不要从中产视角评判,low不low不应由商品价格、品牌和购买者身份决定,产品价值观正确就不low。
  • 数据证明拼多多的社交裂变很成功,尤其是这些分享文案高度还原社交对话场景,不low。

文绉绉不一定高大上,说人话一定不low。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