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怎样撰写一份竞品分析报告呢?

一、前期准备

做任何竞品报告前,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图片[1]-怎样撰写一份竞品分析报告呢?-精准获客

为何做这份报告?也就是明确报告目的。若是竞品分析,分析竞品目的是什么?是遇到问题想借鉴对手做法,还是为产品迭代定期优化找方法,或是了解自身与对手功能设置差异,亦或是验证想法、了解对手动态?

报告给谁看?这是第二个要想明白的问题。报告受众可能是面试考官、产品经理自己、用于内部或跨部门沟通、给领导或决策群争取支持、给产品团队成员、研发和测试人员等。针对不同受众,报告应有所侧重。

报告应输出什么?结合前两点来决定。即明确报告背景目的、受众是谁、受众想从报告知道什么、自己想让受众通过报告了解什么。想清楚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就好解决。要注意,报告必须有结论,没结论的只能叫展示。

以上三点不仅适用于竞品分析报告,也是各类报告前期准备的通用要点。

二、竞品分析报告结构(仅供参考,结构不固定)

  • 体验环境
  • 市场状况(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占有率分布)
  • 行业分析(历史变化、发展趋势)
  • 需求分析(扮演用户、选择研究对象)
  • 确定竞品(收集产品咨询、选择服务或目标用户相同或类似的产品)
  • 竞品对比(多种分析方法)
  • 商业模式异同
  • 业务/产品模式异同
  • 运营及推广策略
  • 归纳和结论

三、常用分析方法

1、用户体验五要素法

图片[2]-怎样撰写一份竞品分析报告呢?-精准获客

战略层(企业愿景、产品定位、需求把控、用户习惯、商业模式)

范围层(主要功能、核心功能、次级功能、功能架构、业务流程设计)

结构层(信息架构、常规功能、特色功能、实现情况、用户流程分析)

框架层(操作情况、刷新、页面跳转、查询、交互框架、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标签设计、细节点)

表现层(视觉表现、布局、配色、排版)

2、Yes/No法

主要用于功能层面。把功能点全部列出,有该功能点的产品A标记为“Yes”,没有的产品B标记为“No”,通过对比能清晰了解产品间功能点异同。

3、评分法

常用于用户研究工作的定量研究问卷调研。给出1 – 5分区间,根据产品某方面或某点打分。

4、分析描述法

将不同产品特性以比较形式描述出来。

5、SWOT分析法

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维度对竞品进行比较和梳理。

6、Base + Solution分析法

Base:明确目标用户、目标用户核心需求、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与其他产品相比解决方案的差异化和卖点、推广营销方式及市场效果。

Solution:探讨解决方案实现方式、提升空间、陌生用户使用方式、信息组织和交互情况、设计原因、是否符合用户预期、配色和UI是否符合用户审美、用户困惑点、产品打开频率、用户是否会推荐产品。

7、Kano模型(卡诺模型)

图片[3]-怎样撰写一份竞品分析报告呢?-精准获客

8、四象限分析法

常用于罗列问题点或安排下一步计划。可将自身产品要素、特点、功能点、问题点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比分析划分到四个象限区域,如急需改进区、竞争优势区、次要改进区、继续保持区。

9、比较研究法

设定分析目标,将同类功能模块或外观细节编组列表,根据比较结果进一步分析。

10、不同维度下的比较方法

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就某一问题点、功能点、核心点(焦点)等进行比较。

四、报告辅助方面

1.数据的引用

报告中用户体验要素易夹杂主观因素,如“这种设计我不喜欢,所以它是不好的”这类主观评判。在竞品报告中,量化数据是重要参考依据,更具说服力。

数据来源广泛,月活排名可来自Appannie、Usage Intelligence,网站排名来自Alexa。其他如百度指数、淘宝指数、易观智库、CNNIC、艾瑞咨询、新浪微博、微信、上市公司财报等都是主流数据来源渠道。

2.对比时有截图作参照

方便读者理解,有助于保证报告清晰可读、重点突出、结论明确。

3.必要时可加任务或案例

任务和案例有佐证作用,便于读者在相应场景下理解。比如比较A产品某项功能或业务逻辑问题时,引入贴切典型案例或模拟任务,能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便于说明问题。也可适当引入真实用户评论。

五、易犯的错误

1.评判过于主观

有人做竞品分析时会把个人喜好列入评判因素,如“这个颜色我不喜欢”“这个APP我常用很顺手,所以更喜欢”,这不合适。竞品分析报告应有背景、目的、结构和输出,不能单纯依赖个人喜好。要注意,报告有结论就有主观成分,但不要加入强烈个人偏好,不以个人喜恶为主判断产品好坏。

2.缺失场景代入和全局视角

做竞品分析要站在产品整体角度,考虑目标用户群、目标市场、商业模式等要素判断产品功能是否恰当。例如A、B同类产品有相同功能,但该功能在B产品适用,在A产品不一定适用,不能因此否定A产品该功能。要综合考虑A产品各要素后评判,不能以B视角评判A。要有整体眼光,考虑深层次逻辑关系,贴近产品实质关联和差别。

3.没有更新至最新版本

这看似不重要,实则很关键。产品迭代快,尤其是移动端APP。进行竞品分析要保证在现有版本下对比。一是拿A产品最新版和B产品历史版比较无意义;二是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特点、结论,可能在下一版本已不存在,也无意义。当然,对比版本演化可加入历史版本比较。

竞品分析是产品人常用方法,适用于产品不同阶段。分析时,明确如何分析、为谁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和成果至关重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