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如何撰写爆款文案?

之前我分享过一次购物经历,花2000元却领悟到价值20000元的精髓,还发现了优秀销售(文案)和普通销售(文案)的差异。

高级销售(文案)眼中不只有“卖”,更懂消费者心理,心中有“人”。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高级销售常用的卖货文案技巧——心理账户。吃透这一技巧,能让你快速掌握卖货文案的关键。

选对“心理账户”,你的卖货文案才能让用户不断下单。

“心理账户”究竟是什么?

先看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便于理解:

我会对每月的副业收入进行预算分配:2000元用于吃饭、探店(生活账户);2500元用于线下培训、约见、买书及兴趣爱好(自我增值账户);1000元用于娱乐、休闲(娱乐账户);1500元用于亲子时光(亲子账户);3000元用于孝敬父母(亲情账户)等。

这种在心理上把花费划分到不同账户的行为,就是心理账户预算。

此外,还有其他账户,比如工资归入“劳动所得账户”,年终奖放入“奖励账户”,买彩票中奖的钱存入“幸运账户”等。

心理账户也叫心理分账、心理核算,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萨勒提出的概念,指个体或家庭对经济行为进行分类、预算和评估的过程。

用户的消费行为会受“心理账户”引导,同样的行为在一个心理账户下不会发生,在另一个心理账户下却可能出现。

例如:

小A买彩票赢了10000元,回家后请朋友大吃一顿,还开了一瓶3000元的红酒。

如果这10000元是辛苦挣来的“劳动所得”,小A不会买这么贵的红酒。他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把这笔收益存入了“幸运账户”,人们对待幸运账户更随意,等这笔意外之财花完,这种行为就会停止。

同样是自己的10000元,若是辛苦所得的工资,小A会精打细算。

由此可见,顾客对商品价格的感受会因“心理账户”的不同而改变。

那么,在文案写作中如何巧用“心理账户”,改变他人对你或你的产品的认知,提高下单转化率呢?

1、引导消费者转变“心理账户”

从之前顶级销售说服我的话术案例说起:

“妹儿,给哥嫂家孩子也带一件吧。咱妈妈带孙子累,省得出去给孩子买衣服。而且让你妈妈当着你哥嫂面送给孙子,这么好看,你嫂子看了肯定觉得婆婆有眼光。现在很多婆媳关系紧张,你出门在外,不能陪在身边,送这款衣服既能尽孝心,还能替她老人家排忧解难。”

如果她像初级销售那样只介绍产品,就把这件衣服归入了我的生活账户。对我来说,生活账户预算有限,消费频次高,每笔消费决策更慎重,这件衣服就会成为可替换的备选。

但她提到“每家一个孩子”“不能陪在爸妈身边”“给妈妈尽孝心”,巧妙地把产品挪到了我的亲情账户,占用的是情感维系账户的预算。这个账户预算更多,购买行为更不理性,成交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时,衣服价格高从缺点变成了“给孩子最好的”“给爸妈尽孝心”的优点,议价空间提高,最终我在高级销售这里成交,金额远超我的购物预算。

这就是巧妙转变“心理账户”的魔力。

能找到对方预算最高的心理账户,具备对用户“换位思考”的能力,就是卖货文案高手。

如果写食品文案该怎么做呢?

关键在于卖货文案切入点放在消费者的哪个心理账户。

若只强调好吃不贵,它只是普通食品。消费者每月零食预算200元,最多花20元买你的产品,价格和身材因素会成为决策成本,增加下单阻碍。

但如果让消费者把食品放在情感维系账户,用于过节送女友、客户、家人,产品就跳出零食范畴,占用情感维系账户预算。

情感维系账户预算多,下单决策成本低,一年一次的“非理性消费”,即便价格贵也容易被接受。

记住,消费者的“情感维系账户”最易激发购买欲望,因为人们对情感投入更感性,金额常高于日常开销。像结婚纪念日、生日、情人节等,都是商家营造节日气氛,将“生活账户”转移至“情感账户”的好时机。

2、增加消费者“心理账户”的预算金额

我们会为不同消费支出账户设置心理预算金额,如吃饭2000元,娱乐1000元,超预算就会减少该账户消费。

文案如何扩大消费者心理账户预算金额呢?

举个例子:

教授拿一本杂志定价表让学生选择,电子版56美元、印刷版120美元、电子版加印刷版125美元,80%的学生选了最后一种。

教授去掉中间项,只剩电子版56美元、电子版加印刷版125美元重新提问,情况大变,大部分人选择了电子版。

显然,消费者对一本杂志的心理预算可能只有56美元,改变定价策略后,选择就会改变。

这种策略在心理学上叫“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的本质是:价格便宜的目标销售产品像一个参照物,在用户心中形成“价格锚点”。

让陪衬的对比商品性价比显得不高,诱使用户做出“占了便宜”的购买决策。

正如乔布斯所说,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了便宜的感觉。

所以,“心理账户”与“锚定效应”结合,在说服消费心理上能发挥更大作用,锚点的心理作用不止体现在价格方面。

3、巧用价格策略,改变用户心理感知

“心理账户”被视为一种认知错觉,“比例偏见”就是典型例子。

比如,39元的书打5折,感觉很便宜;价值1000万的房子,说优惠20万元比打98折更让消费者觉得便宜。

高价商品突出优惠金额,低价商品强调优惠后价格,能让消费者感觉更便宜。

所以,“心理账户”解释了:

为什么卖货文案写情感故事能让更多人花499元买口红?因为调用了消费者情感账户。

为什么很多课程从解决个人成长焦虑切入,能提高30%的下单转化率?因为调用了消费者自我增值账户。

为什么定价时将总体价格平摊到每天,能增加下单转化率?因为平摊降低了生活账户消费决策成本。

产品不变,文案可以不同。

面对同一产品,文案要做到,要么多打开用户的心理账户,要么增加心理账户预算金额,要么巧用价格策略。

以上,你学会了吗?

相关阅读:

1.文案的第3种成功之道 !

2.文案卖点挖掘公式!

3.家居电商产品文案,怎么写更卖货?

4.如何制定文案矩阵模型?

5.文案技巧:好文案就是印钞机!

6.将产品文案做到一字千金!

7.产品文案这样写,还怕转化率低吗?

8.这3种文案技巧,让你增加30%完读率!

9.如何撰写有吸引力的广告文案?

10.文案大师修炼记,5种消费心理的灵活运用!

11.文案是个好东西,但HIGH起来要人命!

12.为什么好的文案都是“具象化思维”?

13.用这4招写文案,不怕用户怕觉得“买贵了”!

14.为什么好的文案都是“具象化思维”?

15.广告文案,如何激发用户欲望?

16.文案这么写,用户秒付款 !

17.一个方法让你的文案过稿率更高!

18.文案篇|文案新手从入门到进阶技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