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文案,向来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别谈创作出伟大的文案了,哪怕只是一小段文案,都可能让你陷入自我怀疑。其中的艰辛,只有文案人自己清楚。
我们常说,文案工作者要学会洞察、懂得策略、深入了解用户、具备清晰的逻辑、培养创意能力、不断丰富阅历和经验,还要坚持不懈地刻意练习。
这些固然十分必要,但也别小瞧技巧和套路。我可以肯定地说,套路是有用的,它本质上源于方法论和底层逻辑。
一些方法论和技巧,在学习掌握后能让你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愿意学习的人,首先就能超越那些不愿学习的人。
今天给大家分享6个文案创作方法,道理简单,可很多人却视而不见。
1、直接承诺改变现状
人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改善自身处境。但受懒惰、没时间、没钱、没决心、没耐心等因素影响,糟糕的现状一直得不到改变。
承诺改变现状,就是告诉用户:我能改善你当前的不良状态,产品非常适合你。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职场压力大,想学习新知识,却没时间参加线下系统培训,没耐心读书,也缺乏自我监督能力,往往轻易放弃。
但他们却愿意花几百上千元报名各种早起打卡社群、10天营销技能课、21天文案计划等。因为这些社群承诺能改变他们的现状,不仅提供系统知识,带领他们学习,还有激励机制和相互监督,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改变。
曾有这样一句话:广告要先把用户的注意力拉回到他们自身——在关注你的产品之前,先让用户关注自己。
为什么要让用户关注自己?是为了提前将产品与用户关联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现状存在阻碍,这样产品承诺才更有效果。
当用户意识到自己的不良现状,就会想通过行动来改变,比如购买你的产品。所以,你要让别人知道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阻碍,以及你的承诺是什么。
之前常见的康王去屑洗发水广告,就是先揭示男主角的不良现状,再承诺改变现状,展示改变后的良好效果。
(不好的现状)
(承诺改变现状)
2、科学制造恐惧感
不可否认,日常的担忧和恐惧催生了我们众多的消费欲望。
如果不采取行动就会失去喜爱的东西,我们会更愿意行动起来,因为害怕损失。人人都想摆脱厌恶、痛苦的处境。
所以,这种文案手法利用恐惧感,直击用户痛点,唤起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以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
不过,恐惧虽有吸引力,但过度使用会适得其反。恐惧要适度、合理,解决方案要科学、经得起推敲。
很多人写这类文案时,常犯以下错误:
1) 只营造恐惧氛围,却不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2) 营造的恐惧场景,用户根本不在意,纯属自己吓唬自己。
3) 不给出解决方案或方案不明确,实施难度大,导致用户知难而退。
4) 只关注未来的恐惧,忽视眼前的威胁。要知道,人们更在乎眼前可能的伤害。
5) 恐惧营造过度,解决方案却无法匹配,显得不靠谱。比如称年轻人没梦想,解决方案却是一支笔,这太荒谬了。
正确的恐惧诉求文案应是:痛苦场景(具体、清晰)+严重后果(随时发生、难以承受)+合理方案(容易实施、逻辑靠谱)
比如我很喜欢的长文案《我害怕阅读的人》。
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白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
……
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我如此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的榜样是伟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还是一个,我远不及的成功者。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知道「无知」在小孩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
……
这是奥美广告台湾公司早年为「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5周年庆活动创作的长文案,荣获业界著名的创意大奖。
这个经典文案,利用人们担心在交际中因知识匮乏而无言以对的心理,唤起人们读书的渴望。文案中设置的痛苦场景是,看到别人谈笑风生,自己却无话可说。并强化了严重后果,即不读书就会被边缘化、被社会淘汰。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电视广告,一字千金: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你怎么办,马上用亮甲。
台湾山叶钢琴的经典广告文案“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也很出色。它抓住父母害怕孩子学坏的心理,采用攻心策略,让父母认可山叶钢琴,解决他们的担忧。
杜蕾斯的父亲节海报文案也是运用恐惧营销的高手:致所有使用我们竞争对手产品的人们: 父亲节快乐。
3、参照找得好,立刻没烦恼
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关键在于参照物,这是强大的底层认知逻辑。人在判断事物价值时,本能地喜欢比较,“参照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认知。
比如去商店买杯子,标价99元,你可能觉得贵,因为杯子通常30元左右,于是放弃购买。
但如果看到“原价300元,周年特价99元”,结果可能不同。300元成了参照,相比之下,99元似乎很划算。
这种常见的“原价and现价”广告文案,看似普通,却是强大的营销手段。
2018戛纳国际创意节户外青铜狮子奖作品中,将一个套套和一大堆婴儿用品逐一对比价格,让人一目了然。
第一次看到这组海报时,我忍不住笑了。
一个好的参照物,能让用户快速记住产品功能,了解核心特点,评估产品价值。
在文案创作中,可从产品功能、形态、价格、诉求点、功效、场景或价值等方面,与用户熟知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选择优势。
我曾在夏天看到一个案例,至今印象深刻。当时锤子坚果系列提出“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的口号,但仅靠这一句难以传达产品设计精髓、调性和情怀。
于是,他们用一些靠才华而非颜值的大牛作参照,突出产品有实力有颜值的特点。
乌克兰Sportlife fintess club健身俱乐部的广告“Water fits you”,起初我不理解其含义。但看到完整广告后,我服气了。海报中加入水上水下的参照,传达出:水能达到如此塑身效果,为何不常来游泳呢?真可谓“Water really fits you!”
我多年的经验是,善用参照,能让广告文案效果显著提升,老板也会省心。
4、利用群体效应
当用文案说服他人时,除关注用户本身和产品外,还可将重点放在影响其决策的群体上。
《影响力》一书中提到,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易受他人影响,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做出相应行动,也就是从众心理。
我们从众的群体主要有两种:
1)渴望加入的群体(喜欢、崇拜、自豪或想成为的群体)
2)排斥的群体(讨厌、反对、想摆脱或不想成为的群体)
这是文案创作的切入点,应用广泛。
对于渴望加入的群体,我们通常有强烈的认同感,会努力改变自己,希望成为其中一员或强化群体身份。这意味着,该群体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决策。
比如一位妈妈原本不舍得给孩子报贵的培训班,但看到自己佩服且孩子教育出色的另一位妈妈选择了更好的培训班,她就会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经济学人》杂志定位于高端商务人士,其广告深谙此道,没有直接推销,而是借助渴望群体的力量。广告文案“地球表面 2/3 的面积由水覆盖,剩下的由经济学人覆盖”,暗示阅读《经济学人》能提升智商。
经济学人 = 智商的提升
除了渴望加入的群体,排斥的群体也可作为文案切入点。如果文案能帮助消费者与排斥的群体拉开距离,避免成为其中一员或弱化群体属性,消费者更可能青睐该产品。
还是那位妈妈,看到条件不如自己的家庭都努力给孩子选更好的培训班,她也会觉得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高端商务人士不想成为职场多年却毫无成就的人,《经济学人》杂志的文案就利用了这一点:“我从未读过《经济学人》”,一名42岁的管培生说;“我无法忍受《经济学人》!” 一位37岁的博客与传播专家说。
这类文案的创作方法总结如下:
第一类:消费者渴望加入什么群体?文案如何让他们感觉更接近该群体,能否成为该群体的“排外标志”?
第二类:消费者排斥什么群体?文案如何让他们感觉能远离该群体,不选择产品是否会成为该群体的一员?
5、多用形象化类比
人对陌生事物会本能地缺乏安全感并产生抵触,难以形成画面感。我们习惯用已有的认知结构理解新事物。
对于缺乏背景知识的人来说,大量描述性语言和反复解释会让他们一头雾水。这时,利用对方熟知的认知解释或关联新事物是个好办法,也就是进行形象化类比。
写文案时,思考要描述的事物与用户熟知事物的相似点并建立关联,效果显著。
苹果推出ipod时,乔布斯在发布会上说:“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尽管当时ipod是全新产品,但大家凭借过往经验能立刻理解这句文案,并产生使用的画面感。
这种形象化类比看似简单,实则关联了消费者思维,唤起了消费认知。美国学者卡尼曼与特维斯基提出的“可得性偏差”指出,受记忆力和知识限制,我们做判断时,常依据熟悉或易想象的信息。
因此,建议文案创作者刻意练习形象化类比方法,这将让用户快速理解未知事物、产品、概念或功能,并产生具体画面,效果强大。
比如苏秋萍为奥迪创作的广告:
有前有后:奥迪四驱之“四腿人”篇
说到形象化类比,不得不提杜蕾斯: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