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受瞩目的 OPPO、vivo
OPPO 和 vivo 之所以备受瞩目,首要原因无疑是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 2016 年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OPPO 和 vivo 分别位居第二名和第三名,第一名是华为。然而,将 OPPO 和 vivo 这两个品牌的份额相加则位列第一。为何能将它们的份额相加呢?这是因为它们的历史源头都可追溯至步步高。步步高是段永平先生创立的知名消费类电子产品品牌,曾经涉足电话机、DVD 机、语言复读机、儿童学习机、电子词典等既非十分大众又非特别小众的电子产品。创始人后来由于种种缘由前往美国从事投资,但在步步高这一根基之上,生长出了两棵既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的大树,其一为 OPPO,其二为 vivo。OPPO 和 vivo 引人瞩目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它们的竞争对手均是世界级的巨头。华为同样是世界级企业,三星、苹果就更不必说了。在寡头竞争的领域里,它们能够崭露头角,并且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这着实令人惊叹。这两个品牌备受瞩目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它们的模式似乎与近年来备受热捧的互联网模式、社交网络模式关联不大。当然,不能说毫无关系,但似乎并非依靠所谓的互联网模式来运作。小米手机也相当成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品牌的跃升,其采用的是较为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例如软件的多次迭代;构建社群,与具备专业能力的粉丝互动;通过网络直销等等。
OPPO 和 vivo 采用了相对传统的一种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市场已经存在许久,曾经是消费品营销的主流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深度分销。“分销”这个概念,有时容易引发歧义,因为国际惯例中的分销与中国的批发较为接近。广义的分销,实际上就是销售,也涵盖零售。有些行业甚至将分销视作零售。如今,深度分销已演进为深度营销,由于深度分销较为侧重渠道、终端,实际上当前的深度营销又有所进步,是一种立体的营销,不仅在渠道和终端环节发力,还包括品牌推广、产品定位等一系列整体举措。
近期我在撰写有关营销的书籍,对中国几十年来市场上的一些成功模式进行了总结。发现深度营销模式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营销的重大贡献,是基于中国市场特点的一种有效的市场开发方法。中国市场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多层次的立体市场。
二、OPPO、vivo 的“三高”模式 OPPO、vivo 这两个品牌与三四五级市场的特征有何关联?
它们是怎样去开拓这样一个立体市场的呢?我认为,OPPO 和 vivo 的做法与营销策略组合,基本符合营销教科书的规范,契合营销的普遍规律,同时也适应中国的市场国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个品牌的营销特点,那就是基于精准目标市场定位的整合营销,基于中国多层次市场的深度营销。
首先来看目标市场的定位。从品牌的调性而言,OPPO 和 vivo 更显年轻、更具东方韵味、更加清新。品牌的调性反映出其所面向的顾客。这两个品牌的目标顾客显然是年轻人,向下可延伸至学生,如高中生、大学生,向上可延伸至小白领(城市里二十五六岁、二十七八岁的小白领)。在年轻的小白领中,这两个品牌的定位更偏向女性。虽说并非完全针对女性,但更受女孩子喜爱,这是不争的事实;调性更显柔美,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定位与小米有所不同。因为小米更偏专业,强调与懂行的顾客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包括在技术和软件方面。而三四五级市场的女性顾客(包括男性顾客)对技术并不了解,属于非专业群体。同时,OPPO 和 vivo 的定位虽是年轻人,但给人的感觉比小米更高端,也就是说价格并非很低。小米起初价格较低,目标市场定位于一些收入偏低的年轻人。当然,近期小米也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众所周知,大部分国产手机品牌不能说拥有特别的核心技术。然而,在应用技术层面、应用功能层面,进行一些基于顾客导向的创新,实际上是极为有效的。近段时间,OPPO 和 vivo 都在主打照相这一价值维度,单反、双摄像头、1600 万像素、柔光自拍、“照出你的美”等等。凭借这样的一些价值诉求和价值主张,轻松吸引了大量年轻、爱美、自恋且热爱生活的消费者。
面对这样的顾客群体,在推广和宣传方面,这两个品牌同样进行了系统的整合性考量,比如抢占一些目标人群高度关注的注意力资源(明星资源)。在抢夺明星资源时,毫不纠结。当下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喜欢谁就找谁,谁红找谁,谁是国民老公找谁,所以曾经找过宋仲基,如今找彭于晏,都是具有国际范儿、年轻且洋气的。有时不止找一个,而是找一组,比如杨幂、李易峰、TFBOYS,包括国外的内马尔等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强势推广的策略,其中蕴含着一些粉丝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的意味。有些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方面,我个人觉得颇为有趣:为何如此选择?比如选择梁朝伟。梁朝伟已然是位年长的大叔,近期也没有特别出色的作品,尤其是电视剧作品,偶尔在大荧幕上露面,选择他究竟是要与哪个人群建立联系呢?与年轻群体联系不上,与中年顾客也难以很好地连接——大妈也喜欢小鲜肉。所以这样的策略,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从 OPPO 和 vivo 选择明星的做法,便能看出它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准确而简洁。其他有些品牌,包括选择国际巨星的,实际上对国内的特定人群影响甚微。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资源的投放。OPPO 和 vivo 的模式便是高毛利、高品牌投入、高顾客认知价值,形成这样一个三者之间的循环。
除了邀请明星之外,这两个品牌在传播的媒体上,包括一些重大的事件、重大的庆典、重要的电视栏目,它们基本都在场,从不缺席。选择一些顾客认同度较高、必定能够引发广泛反响的媒体和事件来进行广告投放。许多人将营销复杂化,要大数据等等,其实像这样的媒体选择,基本上无需什么大数据分析,凭借经验,凭借对媒体的理解和观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前提到,OPPO 和 vivo 是一个“三高”模式(高毛利、高广告投放、高顾客认知价值),并未采取低价路线。有的品牌特别强调性价比,声称自己的产品很好,价格又如此便宜,按理说应当势不可挡地抢占市场份额,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OPPO 和 vivo 主力产品的销售价格已经在 2000 – 3000 元之间,不能算很便宜。可能比华为略低一点,但非常接近。
手机这种产品颇为有趣,是消费者随时随地使用的,而且是在公开场合、在社交网络中使用的,这类产品除了实用功能之外,具有很强的心理价值。但凡具有心理价值的产品,总体来说就不能太过便宜。对于顾客而言,太便宜就会觉得没面子,太便宜就显得自己的收入不高。如此一来,好像只有比较特立独行、比较边缘的人,才会使用较为便宜的手机,或者收入较低的人,才会选择便宜的手机。这样的观念在社会上形成之后,实际上对于特别强调性价比的品牌不太有利。OPPO 和 vivo 产品的价值定位,强调了高品位的体验和社交功能,是非常精准的。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那就是优衣库。优衣库进入中国是“二进宫”。大概在 2000 年之前,优衣库首次进入中国,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较为廉价的品牌。由于价格低廉,无法租赁特别好的场所,比如 A 类核心商圈的卖场,只能在地下室或者二三楼,装修也不佳。东西卖得很便宜,但中国消费者不认可,不符合他们对 外资品牌的期望,认为这个品牌可能是山寨的,和国内很便宜的服装没什么区别。2000 年之后,优衣库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在此之前,优衣库在日本也进行了营销或经营变革,不再将自己定位为绝对便宜,而是定位为好产品好品质,价格不太贵,比较实惠。一到中国上海,就在淮海路租赁几千平米的特大卖场,装修虽说不上豪华,但非常漂亮,灯光明亮,立体的衣架,给人的感觉这是一个大品牌,是个较为高档的品牌,价格又挺实惠。实际上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比日本市场稍微提升了一点,定位于中国年轻的中产阶级。同样的产品,价格比在日本销售得要高一些。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