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编看到一张截图,有人在脉脉发布动态称“拼多多 23 岁女生凌晨一点半下班路上猝死”,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我们为这年轻生命的消逝深感悲痛,同时也引发了众人关切的诸多问题:
对于网传拼多多员工加班后猝死一事,应如何看待?拼多多又需承担怎样的责任?
答主:TEDCJK(300+ 赞同,法律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1. 从法律层面来讲,“加班后猝死”并不等同于“因加班猝死”。
前者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联。
仅仅是“加班后猝死”,不能排除个人体质或自身原因。若要让公司承担法律责任,至少需证明属于后者。
2. 假设“因加班猝死”属实,从过往案例来看,以“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为案由提起诉讼进行救济,比申请认定工伤更具可行性。
在劳资纠纷中,通过工伤认定获取工伤赔偿虽是一种常见且通用的维权方式,但工伤认定存在限制,法律规定的几种情形方可认定工伤,下班(加班)后猝死并不包含其中。
当损害结果难以认定为工伤,却又与公司工作安排存在因果联系时,不妨回归到更基础的法律关系,从侵权责任的角度,通过“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由进行救济。
参考案例(2016)沪 0115 民初 54258 号案、(2019)苏 10 民终 1796 号案,皆是通过类似途径救济成功的范例。
近期关于类似事件的讨论众多,重复内容也屡见不鲜,愿逝者安息。
答主:Sean Ye(4000+ 赞同,人力资源(HR)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以拼多多的规模,大概率会为员工购置寿险、意外险。
寿险通常为 2 – 3 倍年薪,意外险为 5 – 20 万,倘若企业还购买了企业责任险,若被员工家属起诉赔偿,或许还能赔付几十万(连工伤都算不上,谈何胜诉)
也就是说,运气好些能有 100 万+,运气差些则为 60 万,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
即便完全不站在人道的角度,从功利层面而言:
这些年轻人本应至少拥有 30 年的工作生涯,本应有光明的未来,能够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
企业如此消耗年轻人,是对国家未来的不负责任。
然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追责竟成了一种奢望:
1. 不属于工伤范畴
2. 无法认定加班(未申请加班,何来加班一说?)
针对 996,我其实已多次提及,对于员工而言,凭借 996 挣钱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企业而言,996 同样是饮鸩止渴:
如此消耗员工,对企业而言也并非明智之举 。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
996 的真相在于老板/管理层不知如何提升公司的生产力,也缺乏清晰的工作量规划,只能依靠制度化的加班,让员工背锅,以此缓解自身的焦虑感。
企业所看到的员工医疗成本只是表面现象,例如这位员工猝死,来年的保费或许会上涨。但这种显性成本仅占总成本的 25%。
如此消耗员工,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员工过度疲惫,工作效率极低。
以英国为例:
每年因员工生病请假导致的效率损失达 1.31 亿天;
其中,因心理健康导致的请假超过 1430 万天;
有 1/3 存在长期健康问题的员工,并未告知雇主;
来源:英国公共健康政府网
996 这种竭泽而渔的工作模式,是以损害人才健康为代价的。而企业同样会为此付出代价。
如今众多互联网公司为了追求速度,拼命压榨效率。但终归会放缓步伐。届时便会发现 996 对企业的危害更为显著:
1. 损害企业生产力,实质上并未提升效率,反而损害企业雇主品牌;
2. 打击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降低企业竞争力;
3. 996 的偷懒做法,让许多公司不愿着手解决核心的提升人效问题,反而延误未来发展;
4. 人口红利的大趋势以及新时代员工强烈的个性化,只会让坚持 996 的企业愈发举步维艰。
知乎开户
到那时,贵司又当如何?
评论区有拼多多员工反馈,公司未曾购买过保险……
若情况属实,我实在是疏忽了,原以为只是底线低,没想到竟毫无底线……
多言一句,对于员工而言,如果所在公司是这种推行 996 且未购置保险的企业,知乎竞价大家还是莫要久留——话说,我所认识的几位拼多多员工都说“拼两年赚够
![图片[1]-知乎上热议拼多多 23 岁员工加班后猝死一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拼多多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精准获客](https://cos.jingzhunhuoke.net/tu/suolue/5.jpg)
钱就撤”。
公司妄图将员工消耗殆尽,员工则想着赚够钱就离开——这绝非正常的工作生态。拼多多应当反思,自己期望构建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