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用户”为核心的三大运营目标
<
2.知乎需警惕的一大问题,便是因“大众化”致使运营出现内容质量泛化的现象。
<
它面临双重任务,既要在平台实际运作中维持内容的“水准”,又要在公众认知层面让人们了解其对质量的保障,以免被“大众化”的负面联想所左右,形成刻板印象。
<
此次,周源提出了知乎内容生态构建的三个核心目标(新推出“海盐计划”二期的主要内容),下面逐一剖析:
<
1.共同建设,知乎与用户携手进行内容专业度的评估(贴上“专业徽章”),优质、专业的内容得以进入更广泛的算法分发(主题内还有回答排序)流程,而非由市面上常见的点击率、停留时间、读完率等数据指标来决定;
<
2.共同治理,即引入用户“众裁”而非平台“仲裁”的模式来处理争议内容,如此一来会产生两个结果——社区内容始终与用户的调性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同时用户的参与感也得到提升;
<
3.共同受益,说白了就是为创作者(用户)提供各类扩大收益的激励举措。不过,知乎不仅推出了三项扶持计划,还将激励划分成两个层面,即推广资源(榜单、算法、专属推广等)和商业合作资源,既给“利”又给“名”。
<
这些举措均旨在保证内容质量,从根本上说,是围绕用户参与的一系列策略。
<
在知乎社区中,“用户”是独一无二的主体,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意味着创作者、读者、机构、品牌等各类用户与社区紧密相连,形成了某种利益共同体。
<
这恰似有机生命体,无法容忍任何部位的无序与混乱,劣质内容会损害所有“用户”的利益,使其生存空间大幅缩减。
<
这里并非认为知乎能够彻底解决内容“熵增”的难题,“大众化”必然会导致一定量无用内容的增多。但通过捆绑利益主体的社区生态运作模式,使得扩容过程尽可能有序,遏制了“熵增”的扩散,争取到更多转型成功的机遇。
<
1.让优质创作者不再被“排挤”
<
内容“熵增”的直接诱因是不健康的补贴模式挤走了优质原创作者,最终演变成只有产出更多、量更大的垃圾内容,才能获取更多收益。
<
高质量的创作者一直是知乎的显著优势,当下知乎不但要强化对这批内容赛道“珍稀物种”的保护,还要向外界表明其积极保护的态度。
<
“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是此次新知青年会议所确定的主题。知乎邀请了平台上的深度用户,像是摄影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Timothy Wang、会计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刘泽宏等,探讨各自面对“问题”的思索。在例行的奖项环节,“年度荣誉知友”授予了菲利普医生、钱程、TEDCJK、小侯飞氘、卢西等 15 位不同领域的内容贡献者
![图片[1]-知乎用户是否围绕着社区生态运营的核心目标而存在?-精准获客](https://cos.jingzhunhuoke.net/tu/suolue/6.jpg)
。
<
经常使用知乎的人都清楚,这些人在知乎的活跃度和产出都相当出色,与以信息流为代表的内容平台只见流量不见作者曝光不同,这些人通过知乎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了自己的 IP 和影响力。
<
信息流平台可能与做号党关系暧昧,但知乎旗帜鲜明地“捧”这些优质创作者用户,这恰恰彰显了知乎在内容方面的格调与坚守。
<
回顾过往,知乎被挖墙脚曾成为内容圈的“重大新闻”,反过来也表明,只有知乎有墙角可挖,其用户质量使知乎成为内容赛道的“优质作者”发源地。
<
质量之外,“稀缺性”赋予“内容”更独特的价值
<
在上文关于用户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了众多促进知乎内容质量的措施,而实际上,就内容而言,“稀缺性”是知乎最为独特的价值,也是无法被模仿和抄袭的资源。
<
知乎宣称其使命是“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问题”和“解答”向来是知乎在内容赛道的最大稀缺性。
<
据相关数据,截至 2019 年 1 月,知乎的 2.2 亿用户已在平台提供超过 2800 万个问题和 1.3 亿个回答,“十万个为什么”早已成为过去式。
<
这些问答涵盖了医学科普、育儿知识、通俗语言下的物理学/天文学知识、时事解答等诸多方面。有时,舆论热点事件也能从知乎的问答分析中寻得踪迹。
<
在“新知青年”大会现场,知乎还携手优必选、天仪研究院,举办了一场所谓的卫星启动仪式,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问题”伴随卫星发射投向“浩瀚宇宙”。
<
这一动作,显然是在强化“问答”的稀缺性。
<
在整个内容赛道都聚焦流量的当下,知乎的“问答”内容特性,实际上让知乎天然远离“熵增”,在 2800 万个问题和 1.3 亿个问答中,总有一些能提供可用的信息价值。而在维护这种内容“稀缺性”方面,知乎信息流采用的是治“大社区”用“小运营”的方式。
<
在某种程度上,知乎的社区规模越大,其运营就越偏向“小”。
<
无论是海盐计划二期的“专业徽章”、“众裁”,还是知乎将自身视作社区的一员(当然,权限相对更大一些),都是“小运营”的表现。
<
当年处于小众时期,知乎平台事无巨细皆管理,大众化之后,知乎开始在运营上不断收缩,这固然有旧模式不适应大规模运营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知乎内容发展的必然抉择。
<
这种“小运营”,对社区问答内容的活力以及规模化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
将“权力”交给用户,或许比平台亲自招聘数千数万个“内容审核员”(某些内容平台应对监管的承诺),更能避免“熵增”,同时还能极大地提高用户参与问答、提出优质问题、大胆创新回答的积极性。
<
毕竟,要使“内容”具备可用性和价值,放开手脚、满足探索欲望始终是重要途径之一。
<
不只是直接的广告与营销方能创造“商业”价值
<
商业化一直是内容平台维护内容质量的最大“难题”,但倘若跳出仅仅依赖直接的广告进行品牌营销的思维,“商业”价值的创造原本存在更多机遇,也更能与用户、内容相结合。
<
1.唯有“创造价值”方可“三足鼎立”
<
机构号,即便带有营销性质的机构号,在知乎始终是重要的社区用户构成部分,平台拥有超过 3 万个涵盖科学技术、心理、生活消费、医学、娱乐等数十个领域的机构账户。
<
此次,知乎授予少数派、京师心理大学堂、户外探险杂志等 10 家机构 2018“年度荣誉机构”称号,对它们的评价是“坚持输出优质内容、凭借专业和友善赢得关注的卓越代表”。
<
知乎代运营机构号未被允许发布营销内容,而是必须依照社区规则输出所在领域的优质内容。
<
这与上文“新知青年”的三个目标不谋而合,机构号也作为优质作者,共同阻止内容“熵增”,其做法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在一个熵增的环境中尽量不制造更多垃圾,切实做些有用的内容,同时将品牌和产品价值真实、准确地传递出去”。
<
内容生产只有创造了价值,内容、商业与知乎用户的利益才能达成统一,这种价值来源,既包括与商业无关的内容,也涵盖那些商业化内容。
<
1.立场在品牌方、体验在用户、落脚在内容
<
知乎平台上,有一个实现用户、内容、商业三方协同的案例被周源屡屡提及。
<
机构号“一加科技”发起了一个品牌提问,“5G 时代的到来,将给未来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浏览量高达两百多万,众多科技、通信、医药等领域的回答者提供了内容。
<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有价值的阐释和讨论本身就是优质、专业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这个大型问答本身也具有商业价值,是一种品牌宣传。
<
这个案例最为关键的并非互动、留存、阅读等数据,知乎投放广告只是表象,所获得的“影响力”更为重要,一加与 5G 形成了某种心智关联。
<
横向比较,手机企业要树立高端形象,传统服装要走向年轻化,汽车要消除国产偏见……品牌在市场上能够“说服”和“影响”消费者,才是重中之重。
<
在有限的用户注意力下,知乎代运营为争夺数据导致广告预算持续攀升,知乎信息流多数内容平台无非是待价而沽,虽然“协助”广告主进行宣传,但立场并非在他们这边。
<
如今,不少品牌方已不再热衷于“数据”,影响力逐渐被提上日程。
<
从品牌方的传播价值出发,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产出优质内容,这是商业化进程中遏制“熵增”的必然选择,知乎只是在“问答”这种形式上实施了自身的做法,内容平台应当还有更多的选择。
<
任正非在 2018 年曾发布一封长篇内部信,要求华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熵减”化运作,被众多大型企业“参考”。在“熵增”尽可能被避免的背景下,知乎正在进行且已初见成效的是用户、内容、商业三者价值的协同,这对于“问题缠身”的整个内容行业而言也可以是重要的借鉴。
<
在内容赛道上,知乎客观上是无法复制、无可替代的内容平台,当知乎的大社区平台全面搭建成熟,其想象空间将会更大,当前的独角兽价值或许被低估。
<
然而,话说回来,有机生命体阻止“熵增”的过程充满风险,任何增殖失控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知乎的“大众化”道路必然充满挑战且任重道远。
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3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4 精准获客感谢您的访问!希望本站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