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快手的商业化之路是如何铺就的?

视频应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给您的建议亦是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视频应用正由娱乐型产品向基建型产品转变。近半年来,现实社会中的众多商业组织改变了过去十年甚至更久的生产方式与经验,其原因众所周知;

其二,围绕视频应用的产业链参与者不断拓展。具体表现为,视频内容从有趣逐渐变得实用。“实用”是人类社会开展商业活动的基础,而商业活动又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力量。倘若将视频 APP 视作现实社会的映射,“实用”内容的增多会增强这个虚拟社会的整体活力,并激励到该内容背后生产链条上的参与者;

其三,生产方式改变的同时,信息接收方式也在变化。这两种变化必然会引发思维方式的变革,且有望催生新的职业类型。

对于所有期望借助视频力量的企业而言,过去半年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仍处于探索阶段。正因如此,您会看到董明珠先涉足抖音,再尝试快手,而后又前往京东(直播),或者相同的商品/企业出现在不同的视频平台上。

类似于现实世界中政府对企业的招商引资,企业永远会对那些营商环境更优的城市感兴趣。

从视频 APP 的视角来看,通过买量、投放以及依靠纯娱乐内容来实现用户增长的方式在当下已不再适用。打造对企业(平台合作方)具有吸引力的平台乃至生态,借助企业之力完成用户服务和增长被视为未来几年的核心任务。

可以说,商业化能力是视频 APP 竞争的下半场。或许若干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将“某家公司在商业化进程中领先”作为其赢得下个时代入场券的关键依据。

为何要提及快手?

在新一代视频应用中,快手、抖音、B 站备受瞩目。

从时间线来看,快手最先出圈(2016 年),抖音随后(2018 年),创立时间更久的 B 站直到今年年初才彻底走红,这或许与其独特的用户属性有关。

用户属性延缓了 B 站商业化的整体进度。可以确定的是,当前抖音、快手的商业化进程要高于 B 站,不过双方的侧重点有所差异——2019 年以前,抖音的广告收入表现出色,快手则在直播打赏方面更具优势。

2019 年之后,情况发生变化,抖音试图弥补此前被忽视的直播能力,快手则全力加速流量变现的探索。一个明显的信号是:

快手基本解除了对流量投入的限制。而在 2016 年至 2018 年期间,出于用户体验等多种因素,宿华仅愿意拿出少量流量进行测试。

与抖音不同的是,快手商业化的推进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由创始人团队在 2019 年中旬发起的 K3 战役(冲刺 3 亿 DAU,已于今年 1 月达成),这意味着快手商业化的规划要遵循

“服务客户—客户服务用户—带动 DAU 增长”

的总体框架;二是疫情促使商家生产迁移,客观上推动了快手的商业化进程。

这件事的另一个关注点在于,快手的商业化该如何运作。快手与抖音的产品逻辑存在差异,那么,在同样进行广告投放时,客户选择快手的理由是什么(特别是考虑到快手和抖音存在一定的用户重合)?反过来说,快手的选择又能为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

为解答这个问题,快手 CEO 宿华邀请了他在清华的师弟严强。严强出生于 1986 年,加入快手之前是阿里的高级算法专家。

进入快手后,严强构建了一套商业化顶层架构,此架构旨在融合腾讯式的开放生态与阿里式的流量运营。学习腾讯、阿里都是为吸引商家,但出发点有所不同。

简而言之,学习腾讯是为了解决如何构建商业生态的问题,快手官方欢迎商家在此开展业务,甚至沉淀私域流量。在此过程中,快手商业化仅充当连接器的角色;学习阿里是为了成为像阿里那样善于利用流量变现的顶级能手,而非沦为单纯卖流量的公司。

凭借在阿里的经验,严强认为快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注重产业深度、提升单个用户的价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