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那些爆火的文案,我真心劝你别去学。

不知从何时起,在文案内容方面,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都倾向于贴近小红书的风格,甚至愿意为此付费。

像“比咖啡更苦的,是上班。”

又如“放不下的不只是行李,还有父母担忧的心。”

站在双方的立场来看,这本身并无不妥,小红书文案风格因其活泼有趣,已成为品牌调研种草的首要选择。

在这样的情境下,此类文案备受欢迎,连我自己也乐于钻研。

虽说没错,可首先其不具普适性,也缺乏品牌独有的气质。站在乙方角度,越过度重视玩梗和双关的价值,越容易在策略和方向上出错。看似幽默的一句话,实则无策略、无意旨、无洞察,只剩乏味。

1. 玩梗本质上是充当嘴巴的替身。

2. 没有策略的文案难以长远发展。

3. 应回归品牌核心,服务于品牌策略。

大家喜爱这类文案,本质是在找寻嘴替。尤其在当下环境,但凡能与用户共情的文字,通常能获取不错的点击率。但嘴替未必能使品牌崭露头角,比如“比起咖啡更苦的,是上班”这句,既无法让人联想到品牌本身,也未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就像告知你一个痛苦的事实,却无法改变,也找不到通过品牌改变的途径。

所以,怎样在营销的普适性和具象化上实现兼容,让品牌居于前列,才能使文案传播更具价值。换句话说,以策略和方向为核心的文案,才能走得更稳,而非人人随便写两句文案就能成功。这需要我们努力,提升专业水平,也需适时放开玩,这便是常说的品牌调性。

这就得谈到洞察,我觉得洞察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洞察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例如,“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是针对洞察到的市场需求来解决问题,属于营销层面的考量,基于场景打造。再如“有问题,上知乎”“饿货,来条士力架”“横扫饥饿,做回自己”“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均是如此。

2. 洞察话题,制造话题。比如,近期爆火的小米 su7,官方把“为小米汽车而战”和“保时米”作为品牌自我营销的话题。并非每个品牌都有改变市场走向的基因,但不妨碍这些品牌巧用话题文案,吸引更多关注。类似的还有玩联名花样繁多的瑞幸咖啡。千万别小瞧这点,把文案打造成话题需要深厚的功底,如何甄别话题是否适配并进行筛选、精准把控话题走向等等,都必须具备极强的信念。

3. 洞察生活,体验人生百态。例如,巴黎欧莱雅的“你值得拥有”这句 slogan,将自信带来的心态优势充分放大,结合产品功效宣传,让硬核内容显得格外柔软又充满力量。这不单让品牌产品极具记忆点,还能在关键时候给每个人正向推动,让你感受美好、舒适、美味等,进而影响消费决策,这可比只告诉你“咖啡比上班苦”高明多了。类似的还有 Nike 的“Just do it”,这句 slogan 在不同语境都有无穷力量,普适性极强,不少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将其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再如“off the wall”,喜欢 Vans 的人内心一定向往有创意的生活,不走寻常路。还有自然堂的“你本来就很美”。

这三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是许多人听到或看到文案内容后能迅速留下记忆点的原因。

当然,不可否认,这与当代传播介质发生根本变化有关。在这个时代,广告行业的专业话语权被稀释,人们注意力极度分散,只阐述观点和结论,远比讲述因果更高效。所以,从这点来说,强关联的文案是深度洞察后被极大强化的结果。

当我们明确这一点后,再审视小红书爆款文案,不能否认其易于传播的特点,但也要看到缺乏市场洞察的文案是缺乏深度的。若要让品牌形象愈发真实可靠,必然要依靠一整套方法理论,其中的洞察,能让传播更具价值,让文案回归策略逻辑。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