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知乎推广中社区信息流运营的关键诀窍

2010 年 8 月,知乎的创始人兼 CEO 周源,率领着 meta 搜索的原班人马,全身心投入到知乎的创业之旅中。

2011 年 1 月,知乎正式登场,采用的是邀请制注册模式。

2013 年 3 月,知乎向公众敞开注册的大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知乎的注册用户数量从 40 万迅猛增长至 400 万。

截至 2018 年 7 月,知乎已成功完成 7 轮融资,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

截至 2019 年 1 月,知乎的用户总数超过了 2.2 亿。

自创立以来,从知识问答社区发展到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再到以知乎为主,CHAO 等多款产品协同发力,知乎的前行步伐始终稳健且坚定。

谈到知乎社区,它无疑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知乎能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佳绩的原因和方法众多,其中不容忽视的便是其独有的社区文化氛围。正如周源极力推荐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所阐述的,社区如同不同国家的城市,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最为关键的并非是表面的装潢与修饰,而是如何营造文化氛围。如何构建和维护氛围、确立独特的调性,打造好内容社区的隐形防线,这才是一个社区能否成功运营的关键所在。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知乎有哪些社区治理原则始终未变?

用户数量超过 2.2 亿,知乎的社区运营有着怎样的独家秘诀?

让我们解读「知乎」社区治理的原则、方法与实践,探寻知识问答社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年来,知乎始终在践行社区治理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方法并非只是口号或者概念,而是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中积累的宝贵实践成果。

知乎是一家“慢公司”?

“知乎是家慢公司”这样的说法想必您也曾听闻,如何理解这个“慢”呢?从 2011 年的 40 万用户,到 2019 年的 2.2 亿用户,知乎的用户总量增长了 550 倍。仅从数据来看,知乎绝非缓慢发展。

嘉宾李姗珊坦言,她理解用户为何会产生“慢”的感受。知乎鼓励用户生产专业的内容,而知乎推广这类内容往往依赖于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积累。所以,一旦知乎设定专业内容会更受鼓励,运营团队就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专业创作者的成长速度与创作频率相对会较慢,这是客观规律。

“上知乎,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上知乎,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部分网友曾以此来调侃知乎。

两年前,知乎封禁了一位名为“海贼-王路飞”的用户,该用户在知乎共计回答了 244 个网友的提问,且每个回答的身份都各不相同。

这次封禁引发了大家对知乎“编故事”的调侃和关注,知乎坚决反对“编故事”,封禁“海贼-王路飞”的背后,体现出“认真”的社区治理原则。

嘉宾李姗珊也讲述了查封帐号背后的故事,运营团队期望知乎是一个真实专业的问答社区,希望知乎上的内容是值得信赖的。当用户打开知乎时,他们会默认其中的经历、经验和内容,都源自真诚的分享。因此,当出现“海贼-王路飞”这样的不良案例时,用户会产生一定的失望情绪。

如何应对此类不良案例?未来知乎仍将全力以赴坚守“认真”原则,加强监管和审核力度,与“编故事”的行为斗争到底。她说,知乎运营团队会和广大用户一同保持警惕,积极识别“编故事”等低质量内容,为广大用户维护专业、认真、友善的知识分享环境。

避免粉丝冲突,严禁谩骂攻击

知乎上曾出现粉丝之间的冲突,相互谩骂攻击。这种行为虽然为知乎信息流带来了大量流量,甚至登上了热搜,但却破坏了社区“友善”的文化氛围。

要流量,还是要友善的氛围?

在那次谩骂大战中,出现了众多的提问、回答与互动行为,如果仅依据常规的流量、互动等数据衡量,该话题看似是一件非常积极的事情。

然而,知乎仍然对相关的众多问题予以关闭,还封禁了许多帐号,删除了大量回答。这是因为:相互攻击并非知乎所倡导的。在现行的社区规范中,如果某一行为不“友善”,是相互攻击、引战的行为,那么运营团队将会迅速进行冷处理,即便会损失相应的流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