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知乎推广平台中,有两个竞争对手将“搜索+信息流”当作核心支撑

两大“敌手”

倘若将知乎视作一个个体,当下的知乎推广开户构成了一个以“搜索+信息流”作为脊梁,以知识充当骨架,以用户的交互作为肌体的内容平台。

正因如此,知乎无可避免地碰上了“敌手”。其一是社交资讯类产品,其二是知识付费类产品。

社交资讯类产品,具有代表性的如微博、今日头条等。在知乎推荐页全面信息流化之后,知乎不可避免地与微博、今日头条踏上了同一条赛道。

知识付费类产品,典型的例如喜马拉雅、得到等。2016 年知乎涉足知识付费领域后,与喜马拉雅、得到等产品也就形成了竞争态势。

甚至,知乎并非主动踏入这些赛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考量用户需求和社区进化等问题之后,才逐步跟上了这些产品的变化。然而有趣的是,您很容易察觉到知乎在赛道跨界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独特之处。

我们能够继续从“四象限”的角度让知乎与社交资讯赛道中的微博、今日头条进行对比,和知识付费赛道的喜马拉雅、得到相互碰撞。

社交资讯产品

图片[1]-知乎推广平台中,有两个竞争对手将“搜索+信息流”当作核心支撑-精准获客

本质来讲是一种信息分发的买卖。

知乎、微博、今日头条均具备一套内容分发的机制。然而,在今日头条、微博、知乎三者的内容分发过程中,用户的介入程度是逐步加深的。

今日头条是纯粹的算法推荐,由用户的兴趣决定内容的分发,知乎推广也是用户阅读欲望的直接体现,这与今日头条“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口号高度吻合。

微博的内容体系由用户生成,并且内容分发以用户的转发、点赞、账号权重作为考量,知乎开户更像是信息传播广度的直接反馈。我时常讲,微博如同广场上的喇叭,广场喇叭的声音务必响亮,重要之事要让所有人知晓。

知乎则更注重“赞同、反对、收藏、举报”这些方面的考量,知乎信息流在这种氛围中更强调信息的精准度。毕竟这是一个知识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知识必须尽量避免差错。

知乎的内容沉淀和用户体系同样值得关注。

社交媒体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内容难以沉淀,刷过便过去了,知乎投放通常不会有人回头再看,内容也无法在数月后重新浮现。由于强大的搜索属性,知乎规避了这个难题。知乎的内容沉淀更为完善,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当用户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会在知乎搜索框中找寻自己期望的答案。

资讯类产品缺乏社交体系,难以构建社区感。但知乎这种问答社区,知乎开户很早便形成了强劲的社区互动。

知识付费产品更类似于一门内容出版的生意。

知乎、喜马拉雅、得到都在从事知识付费。不过在开展知识付费的过程中,得到、喜马拉雅、知乎用户的参与程度同样是逐步加深的。

得到的内容制作极具精英化特征,罗振宇团队筛选的主讲人团队对内容生产有着极强的把控力,最终在内容分发时,平台的介入也颇为深入。得到就好似一个书店,每一本书都被老板放置在老板认为适宜的位置上。得到的内容相对小众,更契合高端用户。

喜马拉雅的内容生产相对更面向大众市场,高中低档的内容均有,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内容体系,平台也会为用户推荐相对适宜的内容。

当然,前两者的内容更多是单向的内容传播,由平台和主讲人确定主题,用户购买内容。

知乎的内容生产则具有非常高的用户参与度,比如在知乎 Live 这类产品中,更像是群内聊天,用户能够随时提问。这种知识付费因有用户的参与,能够形成很强的互动关系,这仿佛是一个课堂,老师讲课的同时学生也在其中与老师进行交流。

我们不能断言知乎必定比喜马拉雅和得到更出色,但是,知乎独特的产品定位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能够替代。

外生流量与内生流量

我始终觉得,知乎投放于当下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存在两种流量:一种是内生流量,一种是外生流量。

像微信、微博、知乎这类产品属于典型的内生流量产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