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品牌方怎样构建小红书种草内容体系?

在小红书平台上,品牌进行营销看似有诸多选择,但实际上核心玩法就四种:
1. 博主投放
2. 信息流投放
3. 直播带货
4. 开店卖货

在这四种玩法里,博主投放是品牌运用最多且最为成熟的方式,也是小红书原生的玩法。相比之下,直播带货和开店卖货属于后起之秀,还处于摸索阶段。

不过,并非所有品牌都在小红书有过投放经历。对于初涉小红书的品牌而言,即便博主投放这种玩法历史最久且相对成熟,它们可能仍然不理解投放逻辑,甚至不清楚投放的价值所在。

所以,今天我想深入探讨一下“小红书博主投放”这个老话题。

要是问品牌方在小红书投放博主有何价值,他们多半会回答“种草”。可要是接着追问如何通过博主投放在小红书实现种草,他们大概率回答不上来。少数能回答的可能会说要投100个素人、30个KOL、5个明星,但却说不出为何要这样配比,博主该创作什么内容,更不知道这样做能否在小红书实现种草。

其实,凡事皆有原因。

例如,在小红书投放博主时为何要做配比?全投素人行不行呢?再如,为何要做评测内容和推荐内容,全做评测可以吗?

答案是不行,因为这样无法构建“小红书种草内容体系”。没错,在小红书投放博主,本质上就是构建种草内容体系。

## 01什么是小红书种草内容体系?
在小红书上要成功售出产品,消费决策的三个要素——触点、信任、需求缺一不可。

**需求**:这一要素很好理解,就是用户是否有购买产品的需求。比如我是男生,以前一直敷面膜,面膜用完就有购买需求了。

**触点**:也不难理解,就是用户获取品牌信息的地方。比如我在小红书上从A博主、B博主那里看到相关信息,这就是触点。但触达的信息多种多样,像我作为男生,以前不用面膜,若要让我购买,就得在触点时告诉我新的消费场景,例如男生也应该用面膜。

**信任**:有了需求并且成功触达用户后,消费者就要在众多品牌中做决策,这就需要建立信任。比如面膜有没有相关机构认证,口碑好不好等,具备这些条件的品牌更容易被选中。

在小红书上,用户分为“搜”和“逛”两类人群,他们不同,消费决策三要素的排序也不一样。

**搜**:这类人群目标明确,已经产生了明确需求,比如想买面膜,只是在对比哪个好。他们消费决策三要素的排序为:需求 – 触点 – 信任。

**逛**:这类人群没有明确需求。就拿面膜来说,男生从不敷面膜,这就需要为其构建新的消费场景,做好用户教育才能实现转化。所以他们消费决策三要素的排序为:触点 – 需求 – 信任。

因此,在小红书做营销就是要通过内容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三要素,这种“内容影响的方法论”就是“小红书上构建的种草内容体系”。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把消费者的决策三要素融入小红书内容?或者说如何构建“小红书上的种草内容体系”呢?

## 02如何构建小红书种草内容体系?
依旧以男士面膜为例,首先要分析产品自身卖点,例如功能方面,是美白、补水,还是无刺激、敏感肌可用等。这些卖点对“搜”类型用户很适用,要在内容中呈现给这类用户。

但如果我是“逛”类型用户,无刺激、敏感肌可用这些卖点很难打动我,更需要构建消费场景和进行用户教育。例如男生在旅游玩了一天后,皮肤晒黑或晒干,用面膜可快速恢复面部健康,这才是能打动他们的卖点。

整理好这些卖点,再结合产品设计理念、价格,基本就能得出“用户画像”,例如一二线城市、男性、18 – 25岁等。

确定用户画像后,就要匹配合适的内容形式。行业通用的内容形式有:评测/对比型内容、科普型内容、场景型内容、产品体验型内容、热点型内容、导购型内容等。

例如“逛”人群比较适合场景型和热点型内容,因为他们没有需求,需要借助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先了解进而产生需求。

而“搜”人群特别适合评测/对比型、科普型、产品体验型内容,因为他们购买需求明确,更关注品牌是否值得信任。

确定好内容形式后,就要选择匹配的博主来创作内容。例如科普型内容让大学生来做,说服力明显不足,因为学生处于认知建立阶段,缺乏行业背景。所以科普型内容更适合行业专家,如医生或有护肤行业经验的专家等来背书建立信任。

再如场景型内容,让行业专家来做不太合适。行业专家年龄偏大,通常不是目标用户人群,无法让用户产生共鸣。而且场景型内容需要用场景带动产品,专家与用户画像不符,无法构建相同场景,所以更适合匹配场景的年轻人,比如旅游后适合敷面膜,找旅游男性博主就很合适。

说了这些操作流程,可能听起来有些杂乱,可以直接看图(我制作的小红书内容体系搭建流程),按照流程操作即可。

但先别急,如果这样做只是初步搭建起小红书内容框架,还算不上“体系”。

为什么呢?因为还没有考虑预算和内容侧重点。例如这么多类型的内容和卖点,是否都要做?每种类型的内容要做多少篇笔记?这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而这些问题不是靠模板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分析自行解决。分析逻辑是品牌要有明确的投放预算,从而控制投放内容的比重、优先级和数量。

那么品牌预算从何而来呢?当然不是看到竞品有5000条笔记就投5000条。我认为有两种比较科学的方法。

**第一种**:可以让合作机构提供建议。机构可能合作过相同或近似类目,对每月投入情况比较了解,直接参考他们的建议最简单。有些品牌可能会觉得代理商或机构会夸大,希望品牌多花钱,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如果不信任合作机构,那选择合作机构本身就存在问题。

**第二种**:可以通过新红等第三方小红书平台,对竞品每月投放数量进行反向追踪,参考数量和博主报价,最终核算出每月预算。

不过,最终还是要根据自身品牌实际情况调整。例如行业内品牌单月投放20万,但自己的品牌刚起步,财力有限,没必要也投20万。毕竟单月投放后不一定能达到竞品的效果,竞品的效果是长期积累的。

这里要额外强调,做小红书品牌营销不要急于求成,这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是能快速出结果的营销逻辑。要把战线拉长,先做出一点成绩,再追求更大的成绩。

有了预算后,内容或博主的配比就会按照重要程度分配。例如功效型面膜没太多噱头,主要面向“搜”的用户,那么“搜”类型的内容就要占更大比例,场景型内容可以先放一放,甚至以后再做。

但这时会出现一个新问题,内容形式可能有2 – 3种,是选择一种内容形式多找些博主,还是多选几种内容形式但每个形式少选些博主呢?

这没有行业通用的法则,但我个人认为选择逻辑在于产品需求是否精准。如果产品精准针对小众用户,例如专门祛痘的面膜,在低预算情况下,全力投入用户体验类型的内容是比较科学的。因为这种产品下的产品推荐内容竞争激烈,用户容易迷茫,不如在用户体验内容上集中发力,以小博大。

反之,如果需求比较宽泛,最好优先覆盖内容类型,保证内容类型齐全,后续根据投放表现追加不同内容类型下的博主。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构建内容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一个投放周期后的结果和沉淀。

如果一个品牌在小红书投放很久,却只知道堆砌博主,没有“内容体系”,那就相当于白投了,没有任何沉淀,没有形成策略,内容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

最后,我知道预算和内容形式这部分可能让人有些迷糊,但确实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我把底层思考逻辑讲清楚,大家学会后自行运用。所以别问我有没有傻瓜式的“工具或者公式”能直接出结果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