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临近月底和年底,SEM 推广消费缘何持续攀升!

每一位负责 SEM 工作的人员都会发现,每逢月底、年底,消费就如同坐上火箭般直线飙升,然而效果却往往未见改观!今天,小编将为大家全面剖析这些消费莫名上涨背后的缘由。

相信大家对于此类催款、优惠券(变相消费)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甚至在年底,还会有客服直接打电话要求多开几个计划消费(这种要求自然会被直接拒绝)。

我们以百度为例,展开深入的分析:

营销指标力压技术派

自年初的“贴吧事件”发生后,一封疑似李彦宏的内部信流出,其中所表达的观点显示:“我始终坚信我们的价值观良好且高尚……百度的商业模式不存在根本问题,全球的搜索引擎商业模式均大同小异。”

从商业模式来看,百度掌控着中国最大的信息入口,一直凭借技术实力在互联网领域立足。但从营业收入与员工构成方面考量,百度实质上就是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广告公司。

百度 2016 年第一季报表明,其总营收达人民币 158.21 亿元,同比增长 24.3%;网络营销营收为人民币 149.31 亿元,同比增长 19.3%,占据总营收的 94.3%。此外,百度的员工数量由 2012 年的 2 万人持续增长至 2015 年的 5 万人,其中市场销售人员的增长最为迅速,近乎占据总员工数的一半。

自 2005 年上市以来,百度的网络营销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未低于 90%,巅峰时期甚至接近 100%。

刘强东曾在微博上吐槽,为使用户能搜索到“京东”,公司每年需向百度支付 500 万元,同时还要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出价,为此京东还得额外支出 1000 万元。

不转型背后的商业逻辑

尽管将 2015 年 BAT 的年报进行横向对比能够发现,百度的实力与阿里和腾讯相差并非悬殊,但从市值角度来看,百度已开始掉队。阿里和腾讯的市值早已突破 2000 亿美元,而百度目前的市值仅为 608 亿美元,其中“魏则西事件”致使其市值损失达 450 亿元人民币。

百度为何不转型?这始终是外界对百度感到困惑和责难的核心问题。

回顾百度过往的发展历程,百度始终未能摆脱对搜索业务的依赖,还错失了谷歌退出中国内地市场以及移动互联兴起的黄金机遇。

2010 年,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后,一家独大的百度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股价与推广业务持续上扬。然而,百度却在轻松赚钱的过程中不思进取,错失了布局移动互联的绝佳时机。当时,小米、腾讯、阿里都将重点置于移动入口,唯独百度依然坚守着 PC 端的流量指标。

百度在移动端发力的契机源于李彦宏的一封内部信。在信中,李彦宏提出“鼓励狼性、淘汰小资”的口号,相比以往更注重业绩考核,以 KPI 为核心的主导模式致使公司内部的事业群各自为政,导致员工和高管纷纷流失。

再加上阿里正式宣布入主饿了么后,O2O 外卖市场再度成为 BAT 的竞争之地。在出行、外卖和 OTA(在线旅游中介)这三大 O2O 领域中,百度仅在 OTA 方面稍有优势,而在出行和外卖领域只能充当陪跑角色。

为了击败对手,刚刚就任百度搜索公司总裁的向海龙宣布百度糯米多数行业将永远免收佣金,这对新美大的垄断格局形成了冲击。但这也意味着短期内百度的 O2O 业务难以实现盈利,甚至会进一步加深对广告业务的依赖。

总结:

在月底、年底消费暴涨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

1. 伴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当下 SEM 的竞争日益激烈!

2. 百度对销售客服的考核指标直接以用户消费为准(这常常与投放方产生对立)!

3. 百度在布局其他市场时,因现金流的缘故,对搜索业务的收入愈发依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