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精准获客

谈一谈黑帽 SEO 与白帽 SEO 的差异

近年来,在整体环境中,由于普遍对搜索流量的忽视,再加上快排的泛滥,正规的 SEO 操作模式已鲜有人问津。

这其实并不稀奇,百度搜索机制颇为复杂,一直以来,只有行业内最顶尖的那部分人,才能够较为稳定地实现流量的增长;而大多数时候,SEO 人员耗费大量资源折腾许久,到头来查看流量趋势,却毫无起色。相比之下,快排(100%都是刷点击),有时的确效果明显,确实比那些盲目折腾的方法有效得多。


黑帽

这里先谈一个有趣的话题,为何刷点击会有效?

有趣的是,据我了解,即便那些掌握刷点击技术的公司,绝大多数也不清楚刷点击能提升排名的根本缘由。

对于刷点击能够提升排名,一个较为简单的解释是:百度认为用户点击次数更多的搜索结果,是更优质的结果。

网页的点击率,确实是一个排序因素。我过往的项目经验中有诸多证明,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进行了一次 AB 测试,发现仅在中加入黑框,就能让那些网页的流量提高约 5%。

原先:可乐鸡翅的做法可乐鸡翅的家常做法-XX 美食网 改为:【可乐鸡翅的做法】可乐鸡翅的家常做法-XX 美食网

(update: 想起这个例子存在问题,提升的 5%流量中,必然有一部分是点击率提升直接带来的访问增量。单看这一个例子,不一定是点击率提升促使排名上升,才带来最终的流量增量。因篇幅限制无法列举更多例子,只能直接给出结论:根据其他一些数据,可以确定提高点击率确实能够直接提升排名)


然而,仅仅依靠提高点击率来提升排名,效果终归有限,很难实现流量的数倍增长。

原因很浅显:用户更多地点击某一搜索结果,并不意味着这个结果一定优质。比如我们在百度上搜索一部影片,点开某个网页后,可能上面没有真实可播放的资源,或者播放卡顿,此时,我们很可能会关闭这个网页,回到百度搜索结果页,寻找下一个网站。

这里是关键所在:在打开某一搜索结果后,是否有关闭该页面,回到百度再打开下一个搜索结果的行为,这比「点击率」更能直观地反映网页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如果用户打开某个网页后,就结束了整个搜索流程,那么在百度看来,这大概率是最理想的情况,在百度内部被称作「满意点击」。

由于满意点击能够非常直观地表明这个网页是否受用户喜爱,所以,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排序因素,它能够覆盖其他包括文本相关性、内链外链权威性等所有的排序因素,因为其他排序因素只是在“猜测”这个网页是否会被用户喜欢,只有这个因素最终“证明”了用户是否喜欢该页面。这也是百度始终无法彻底铲除快排的原因——百度过于依赖满意点击了(也在情理之中),不可能舍弃这个排序规则。

那些刷点击的人,只是在他们用程序模拟刷点击时,不会顺带点击其他搜索结果,从而恰好提高了页面的满意点击,进而提升了排名。

从某种程度来讲,这几年快排的兴盛,并非是因为他们解决了什么核心技术难题,而仅仅是基于一个“巧合”。

有人或许会想,了解满意点击这样的基本原理有何用处?想要快速提升不还是得刷点击?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便一定要选择快速提升的作弊途径,在某些情况下,也有比刷点击好得多的办法。

还记得百度站长平台之前发布公告打击「后退劫持」吗?后退劫持,简单来讲,就是当用户点击浏览器的后退按钮时,无法正常工作,从而无法回退到原先百度的搜索结果页面。

无法回退到百度的搜索结果页面?

这在百度看来不就是一次满意点击嘛!

在百度专项打击后退劫持之后,由于百度的识别方式较为严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后退劫持还能稳定有效的案例了,自行实现几乎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 实际上,只需为网站上线一个后退劫持的 JavaScript,无需对网站进行其他任何修改,也不用刷任何点击,就能使流量迅速增长数倍。而且与刷点击不同的是,这种操作方式毫无成本,并且无论网站规模大小都能适用。

有时候,真正有效的办法,可能比想象中简单许多。


白帽

讲了一些黑帽操作,接下来谈谈白帽操作。毕竟我是正规出身,在正规操作方向的研究远远多于在作弊方向的探索。只不过如今,大多数人都认为正规操作没什么效果,所以才把看似更有趣的黑帽内容放在前面,想着或许能更吸引眼球。

当然,我可以从底层的搜索机制逐步解释“为何正规操作的效果也能十分显著”,但这样的话,文章会显得过于晦涩。

因为我自己运营着一个类似爱站性质的排名数据库(这只是我研究体系的一小部分),所以能够轻松且全面地找到全网排名靠前的网站。列举几个排名顶尖的以白帽为主的网站,读者可以借此了解正规操作能达到怎样的强大程度(但还远未达到极限):

具体情况较为复杂,但可以先重点关注爱站显示的“第一页”词数的比例。通常大多数网站在 10%+,偶尔有优秀网站能达到 20%+,但这些网站都达到了更高的程度。

“第一页”词数比例高的网站其实不少,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其中多数是通过刷点击获得的。如何辨别一个网站是否刷了点击?方法众多。我多年前探索出一个最通用的方法,且实践证明有效:稍微更改搜索词。

前面提到的几个网站都是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类型,它们本身不太可能刷点击,因为成本难以承受。进一步来说,可以查看它们在爱站有排名的词,在百度中搜索几个。

比如“向往的生活第一季”这个词,先进行搜索,网站“五五影院”排名第一。

然后改为搜索像“向往的生活第一季 向往的生活第一季”这样的词,如果排名依旧第一,或者差距不大,这个词很可能没有刷过点击;反之,如果搜索第二个词时排名大幅下降,这个词就可能刷过点击。

就像前面展示给读者参考的网站,稍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即便拼命刷点击往往也不过如此效果(况且现在没人能刷移动端,只能依靠 PC 端勉强带动)。

如果针对个别词的排名要专门保障,我确实未了解到比刷点击更省事有效的办法;但对于有一定规模的网站要进一步提升整体流量,正规操作在效果和周期方面,往往都优于刷点击。

我以前提升流量,主要按比例计算,比如预计提升 30%、50%之类;而现在,通常是按倍数计算,提升往往达到三倍五倍。

听起来或许有些夸张,为何能提升这么多?根本原因在于,我的研究水平领先行业不止十年。

在 10、11 年,那个还在讨论是内容为王还是外链为王的时期,我已经翻阅了各类搜索引擎原理书籍。

在 13、14 年左右,国平(光年论坛)提倡的数据分析才逐渐被行业认知,不少人开始尝试分析网站日志;15、16 年左右,夜息(ITSEO)提倡的技术手段也逐渐被行业了解,很多人开始学习 Python。但国平、夜息和我这些当时在 SEO 流量一线工作的人,早在 12 年左右就已将这些纳入日常工作。

这两年,行业中出现不少打着研究搜索原理旗号的人,倡导研究百度专利,还出现了诸如摩天楼这类打着 TF-IDF 算法旗号的 SEO 工具。但很多人不知道,像摩天楼这样的工具,其中相对领先的功能是相关词推荐,其余功能在国外工具中早就有类似的,而相关词推荐这个功能与国外 12 年盛行的 LDA 工具如出一辙,相比国外大环境落后了八年多。此外,百度专利虽然有一定作用,但其实在 14 年左右行业小圈子就已开始研究,行业整体至少落后了五六年。

毫不夸张地说,近五年左右我所研究的内容,行业内绝大多数人都未曾触及。之所以我之前能够毫无顾虑地展示一些顶尖的网站,是因为即便展示出来,恐怕也没多少人能看懂。

那么,怎样掌握更多的 SEO 手段呢?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走我之前走过的路:阅读搜索引擎原理书籍和百度专利、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学习数据分析、多研究排名案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